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校园数字服务必须恪守“不得强制”底线
□许朝军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及通过智慧课堂、智慧作业等途径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相关问题时强调,要坚决禁止强制要求家长和学生购买终端设备和数字服务,防止增加群众的经济负担。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数字化教育服务开始逐步成为不少学校助推教育信息化、增加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消除校际差距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毋庸讳言,好的数字化服务手段的运用和资源的供给,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质量确实极有裨益,而且数字服务的辐射和普及效果,也成为网络化时代师生多角度、全方位介入学习的重要方式和载体。
  但在为中小学重视、引进数字化载体,提升教育数字化服务水平而叫好的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引入数字服务的同时,大都披着收费的外衣,比如配备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实行点播服务、实行网上课堂收费点播、推行一卡通等。一方面,这样的数字供给确实是优质教育资源支撑下的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满足了不少学校、师生和家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另一方面,在优质数字资源支撑和网络化手段干预管理的氛围下,学校教育方式以及校园管理、家校沟通等确实可感可知而且效果明显,这也让不少学校纷纷效仿。在不少人看来即便是花钱购买超值教育数字服务也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事实上此举却暗藏不容忽视的隐患和负面影响。
  有偿数字服务走进中小学,在看似一片繁华的表面下,却涌动着教育成本隐性增加和加重家庭教育负担的浊流。在推行有偿数字服务的学校里,毫无例外都存在着统一强制收费的嫌疑,但也往往被实验班、智慧校园、智慧班级等掩盖,并因裹挟着家长的教育焦虑而畅通无阻,背后都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且违背了义务教育不得违规收取费用的规定。义务教育原本就是国家强制性公益普惠教育,但有偿数字服务进校园,却无形中扼杀了这一公益属性和办学底线。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似形势大好的有偿数字服务进校园现象背后,表面上是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但实质上却普遍面临着超时限使用电子产品、唆使未成年人低龄化触网等问题。同时,有偿数字服务进校园,更会无形中加剧学生的身份和家庭对比差异,助长部分学生的攀比焦虑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更关键的是,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普及和提高,国家已经非常关注基础性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教育部早就建设并启用了云教育资源平台,而且自3月1日起教育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已再次改版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并投用,各地教育部门也纷纷采取建设局域网和公益教育资源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在这样的情形下,何至于通过多种方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家长花钱买数字服务呢?
  不管是从规范教育管理、坚守教育规律、科学普及数字教育资源的角度,还是从减轻教育负担、守护教育公平公益底线的角度,校园数字服务必须恪守不得强制底线。相对于教书育人而言,再好的数字服务其实也不过是教书育人的手段和工具而已,不强制收费、不强制统一使用才应该是中小学校园数字服务的本色。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