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小学开展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刘宏月
  近年来,导师制不断被尝试性地应用于小学教育实践当中,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作为一名初次接触小学导师制的一线教师,笔者对导师制在小学阶段的实践进行了探索。
  导师制的内容与特点
  导师制是目前全世界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后在实践中逐渐下移至中小学教育教学当中。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它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20世纪末,导师制开始在我国个别中小学校试行,并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一种“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班主任模式,使教师的关注点从提高成绩逐渐转换为如何树人,从而确立了课内与课外结合、家庭与学校联合、教书与育人并举的新模式,以期达到教育质量最优化、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效果。
  小学阶段开展导师制的意义
  导师制有助于弥补班主任制的局限。小学阶段大多数学校都实行班主任制,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也较一般教师大很多。从人本主义角度看,针对班主任制表现出来的诸多局限性,施行导师制不失为一种好的弥补措施。
  首先,每位导师对口管理学生,且主要注重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个体发展,相较于班主任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化,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其次,导师制的实施,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导师能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对学生的影响,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最后,导师制辅导对象相对较少,辅导方式也更加灵活,和学生交流也更加深入,从而更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缺点、个性潜能和心理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学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小学有效开展导师制的思考
  1.完善制度,建立导师保障体系
  首先,要在学校层面上建章立制,明确导师的条件、职责、权利、义务等,从制度上确保导师制的实施,切实提高实施效果,保障导师的个人权益。同时可以设立校领导同导师谈心制度,充分了解导师的实际困难,给予导师支持和帮助,并进行适时调整。其次,可以对导师制进行适度考核:一是不定期抽查学生成长记录并对比学生综合表现;二是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对导师的客观评价;三是看导师的工作计划、总结、个案分析、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四是对考评结果可以设置相应的奖金或与本年度的评优挂钩。
  2.加强培训,提升导师专业能力
  学生不断进步,导师也要不断成长。笔者在参与导师工作实践中发现,大多数老师都是第一次参加导师制工作,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展。笔者建议在不增加导师负担的前提下,应当推行导师交流与培训制度,聘请专家就导师日常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导师制的开展形式、先进经验进行培训交流,对教师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困惑,乃至心理问题进行个体指导,既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也能更好地促进导师制的实施。
  3.重视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了各级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因心理问题造成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尽量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而是应当通过谈话、分析、家访的方式找到原因,用引导、鼓励、理解的方式去逐步化解,这要求导师要有极大的爱心、耐心和觉察学生心理与行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
  4.加强沟通,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加强和班主任的沟通。导师就学生个体问题应当及时同班主任进行沟通,获取学生的成长状况及课堂表现,并对问题学生的情况实时跟踪了解,及时调整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导师应当对学生的成长背景、教育情况了然于胸,对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问题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不同角度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三是加强同心理教师的沟通。导师可以通过总结、会议等形式将自己遇到的学生问题细化、分类,并同心理教师进行沟通,听取心理教师的意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它的实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也让教育更加人性化、精确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加健康成长,也让我们导师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育人的乐趣。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航天城第六小学)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