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探寻有效途径, 渗透数学思想
□潘 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核心,是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提炼,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探寻有效路径,渗透数学思想,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立足知识本源,挖掘数学思想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不能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教师应当精心研读教材,寻求知识的本源,让学生深刻、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当前的数学课本涉及很多概念、规律、定理、性质、公式等方面的知识,显然这些都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却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是“无形”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挖掘,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对教材进行睿智处理,对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进行深挖,使其显性化、明朗化,并有机地渗透到数学课堂中。
  在教学加法运算律时,教师出示问题:“四(1)班有男生32人,女生24人,这个班级有多少人?”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学生们轻松解答。32+24=56(人),也可以用24+32=56(人),因为这两道算式都是求班级一共有多少人,且结果相等,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它们:32+24=24+32。然后教师让学生再仿照这样的例子,写几个这样的式子,并告知学生这是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方法有:①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②□+○=○+□;③a+b=b+a。显然方法③更简洁,在此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了符号思想。
  注重探究引导,体验数学思想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数学思想的发生过程。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数学教师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学生也无法获得相应的体验。实际上,无论是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还是策略的思考、规律的揭示等,只要我们细心研究,就会发现数学思想一直如影随行。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时,应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思想,因为这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机会。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圆形物品,如硬币、光碟、瓶盖等,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圆形物品的周长。这下学生们犯了难,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曲线的长度怎么测量呢?教师点拨学生:“能将曲线转化成直线吗?”教师的话启发了学生,有的学生用绳子绕圆形物品一周,然后测量,称之为“绕绳法”;还有学生将圆形物品在直尺上滚动一圈,看滚动的距离,就是圆形物品的周长,称之为“滚动法”。无论是“绕绳法”,还是“滚动法”都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为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奠定了基础。
  解决实际问题,凸显数学思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手段,没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也就缺少了支撑,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反复运用数学思想的过程,数学问题的逐步转化,都沿着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展示数学思想的应用过程,彰显其魅力。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为学生引入这样的分数应用题:超市运来梨180箱,梨的箱数比桃多25箱,运来桃多少箱?这道题目学生无从下手,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画图,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了直观的图形。基于此,学生们很快列出了算式,得出了正确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融入数形结合的思想,变“看不见”为“看得见”,促进学生思维更加灵活、多元地发展。
  总之,数学思想的渗透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引导学生体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不断提升数学综合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高台镇中心小学)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