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劳动教育应“攻心为上”
□孙功道
  如今,劳动课程已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劳动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然而,提起劳动,有些孩子仍垂头丧气,缺乏动力,一些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生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究其原因,是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一些家长、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出现误导。
  就劳动本身而言,它不像游戏,在付出一定努力之后就会有及时的奖励和效果,拥有最饱和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劳动会给人们带来肉体疲劳,难以让人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劳动是实践,劳动过程既有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又有与劳动对象、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全面展示自我、修正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劳动教育应着眼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从孩子身心发展角度去理解劳动,抓其心,导其行,为孩子创造成长的新天地。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劳动教育资源,将其转化为劳动情境,让孩子置身于其中,找到劳动过程中与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去沟通、对话、交流,在怀疑、讨论、认同中实现道德发展。这样的劳动才有代入感,才能让孩子生命在场、心灵在线。
  面对劳动任务,过去由老师统一布置,“一切行动听指挥”,这不利于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可以改为由老师“搭台”,学生“唱戏”,允许孩子大胆创新,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行设计劳动方案,并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安排劳动工序,以节省时间,提高劳动效率。
  家长和老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要重视劳动教育。对孩子劳动过程实时跟踪监控、引导,进行适时反馈。对孩子所取得的点滴成绩,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学会反思,在延时满足中,克服浮躁,变得有耐心。如果没做好,也不能抱怨、埋怨,而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及时、精准地对每个学生的薄弱点进行辅导,减少或避免孩子的焦虑和困惑,树立起孩子战胜困难、积极劳动的信心和决心。
  劳动过程是孩子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等自我的构建过程。教育因劳动而变得灵动,让劳动唤醒生命,让劳动润泽心灵,让孩子深切体会到劳动带来的育人效果,孩子对劳动的兴趣才能逐渐建立起来,劳动才会成为撬动学生健康成长的支点。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