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探寻事件发生根源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王金全
  一些学生感觉历史难学,感叹史实太多,历史过程相似,记不住易混淆。我认为,只要发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规律,历史学习不但简单容易,而且充满趣味。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也是我们解读历史发展规律的金钥匙。
  用唯物史观发现历史发展动力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原始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低下,是一种无奈而非理想的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的个体化,为私有制的产生与阶级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阶级斗争的结果产生了国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开垦越来越多,私田主人逐渐演化为新兴地主,私田耕作者成为农民。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诸侯国纷纷开始变法,变法运动的结果,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利,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与经济地位,与之相适应,在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出现相应的变革与成就。
  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认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4至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分工的扩大、交换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开始出现,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出现了开辟新航路的壮举和资本主义的早期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市场在扩大,需求在增加,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在西欧和北美得到扩展,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出现,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初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通过对世界的瓜分,世界进一步连结为一个整体;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以计算机、原子能、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一定时期的文化往往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据此分析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不仅容易理解,还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因为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井田制与分封制瓦解,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形成,诸侯争霸,社会转型;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呈现“大一统”的局面和恢弘的气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民族融合,宗教流行,在文化上也呈现出承上启下与交流融合的特点;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空前繁荣,从科技、文学、艺术、思想各个方面,呈现兼容并包全面繁荣的景象;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文学艺术、科技思想等都取得了新的成就;明清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开始与西方产生一些交流与冲突,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出总结性与“西学东渐”的特点。
   用唯物史观探究历史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把中国与日本放在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考查,19世纪60至90年代,中日两国面临着相同的“内忧”与“外患”,两国统治者都有“变法图强”的意愿与行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被称为“中日两国走向近代化的一场竞赛”。中国的洋务运动虽然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大门,但是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不但摆脱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而且一跃成为亚洲强国。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化成果的一次考核,中国战败,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日本由此跻身列强。
   用唯物史观理解现实问题
  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是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学业质量要求。
  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村生产关系的五次调整:第一次,1949年—1952年土地改革,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为农民的土地私有,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得到彻底解放,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与发展农村经济;第二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通过各种生产合作社形式,逐步把农民个体私有制转变为农民集体公有制,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第三次,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第四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人民公社体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五次,农业向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历史学习,不纠结于记忆,更在于理解与感悟;不局限于史实,更在于修养与提升,才能让历史学习充满智慧与思想。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