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说赏中培养学生意象感知能力
在语文学科中,训练学生意象体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探寻意象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以及语文学习质量。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探寻意象能力方面较为薄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通过读、说、赏三个方面充分培养学生感知意象的能力,以此领悟文学大家所表达的情感。
培养阅读习惯,精读体会意象
在语文课文中,文字构成文章的句子、段落、篇幅,意象蕴藏在字里行间。如何从文字中感受到文章意象?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再进一步精读内容。阅读文章讲究言意共生,“言”为文字,“意”为意象。从古至今,无论是诗人还是作家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都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注入文字,而文字则成为了我们与作者之间的桥梁。梳理文章能够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良好的读书思维,精读文章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深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与意象情感。
例如,在《白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初步阅读时,能够通过文章对白鹭外形、神态以及场景的描写,沉浸在素、雅、美的气氛当中。在学生熟悉完课文后,教师可引入第一段与最后一段的思考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象当中。后续再带领学生精读课文,逐步剖析文中每段循序渐进描写白鹭的外形、画面,让学生从静态美中发掘动态美,在文字中感受画面,从画面中感受意象。
鼓励主动表达,烘托意象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被文章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后主动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借用其观点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带领学生体会文章的意象。该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意象体会同步进行的能力。语言表达与意象体会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能力,适当表达能够促进学生挖掘文章意象,而挖掘的意象又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例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带着“题目《将相和》中将、相、和分别是什么意思”这个疑问进行自由阅读,从整体了解文章内容,阅读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举手发言,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指和好。引出“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他们需要和好”的问题,进入课文精读分析。完成学习后,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直观的表演能够让学生更贴切地感受到课文意象,营造整篇课文期望表达的意象氛围,以此加深学生对意象的体验感,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共情能力,为学习语文打下良好基础。
训练语言鉴赏,增强意象感知力
语言鉴赏能力即对文章中的优美语言描写进行欣赏与分析。通常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会对触动心弦的语句印象深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经验有限,即便对优美语句留下深刻印象,也无法对其进行鉴赏表达。低年级小学生通常只会对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逐句赏析,而无法体会句子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无法发掘语句蕴含的意象。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语言鉴赏能力的训练,该形式类似于美术课堂中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提高学生挖掘艺术作品内核的能力,以此类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鉴赏能力,使得学生建立起语言文字与自身情感之间的连接,达到增强学生意象感知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知人物描写部分的意象——闰土抓猹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自主分析这段描述人物的语句有哪些特点,提醒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动词。选取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阐述该部分描写语句中动词运用的巧妙之处:“捏”和“刺”,这两个动词描绘出了闰土刺猹时的动作与迅速,“扭”“逃”不仅写出猹的狡猾,而且反衬出闰土的机敏与勇敢。通过带领学生对经典语句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意象,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使其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表达的意象与情感。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阅读、表达、鉴赏的三个能力来增强其对文章意象的感知。使学生在掌握课文要点的同时,学习表达技巧,感受课文所带来的意象。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环境和作者的创作状态,辅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这对学生未来学习语文、应用语文、提高文学审美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八一矿区学校)
培养阅读习惯,精读体会意象
在语文课文中,文字构成文章的句子、段落、篇幅,意象蕴藏在字里行间。如何从文字中感受到文章意象?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再进一步精读内容。阅读文章讲究言意共生,“言”为文字,“意”为意象。从古至今,无论是诗人还是作家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都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注入文字,而文字则成为了我们与作者之间的桥梁。梳理文章能够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良好的读书思维,精读文章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深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与意象情感。
例如,在《白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初步阅读时,能够通过文章对白鹭外形、神态以及场景的描写,沉浸在素、雅、美的气氛当中。在学生熟悉完课文后,教师可引入第一段与最后一段的思考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象当中。后续再带领学生精读课文,逐步剖析文中每段循序渐进描写白鹭的外形、画面,让学生从静态美中发掘动态美,在文字中感受画面,从画面中感受意象。
鼓励主动表达,烘托意象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被文章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后主动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借用其观点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带领学生体会文章的意象。该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意象体会同步进行的能力。语言表达与意象体会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能力,适当表达能够促进学生挖掘文章意象,而挖掘的意象又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例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带着“题目《将相和》中将、相、和分别是什么意思”这个疑问进行自由阅读,从整体了解文章内容,阅读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举手发言,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指和好。引出“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他们需要和好”的问题,进入课文精读分析。完成学习后,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直观的表演能够让学生更贴切地感受到课文意象,营造整篇课文期望表达的意象氛围,以此加深学生对意象的体验感,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共情能力,为学习语文打下良好基础。
训练语言鉴赏,增强意象感知力
语言鉴赏能力即对文章中的优美语言描写进行欣赏与分析。通常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会对触动心弦的语句印象深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经验有限,即便对优美语句留下深刻印象,也无法对其进行鉴赏表达。低年级小学生通常只会对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逐句赏析,而无法体会句子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无法发掘语句蕴含的意象。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语言鉴赏能力的训练,该形式类似于美术课堂中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提高学生挖掘艺术作品内核的能力,以此类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鉴赏能力,使得学生建立起语言文字与自身情感之间的连接,达到增强学生意象感知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知人物描写部分的意象——闰土抓猹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自主分析这段描述人物的语句有哪些特点,提醒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动词。选取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阐述该部分描写语句中动词运用的巧妙之处:“捏”和“刺”,这两个动词描绘出了闰土刺猹时的动作与迅速,“扭”“逃”不仅写出猹的狡猾,而且反衬出闰土的机敏与勇敢。通过带领学生对经典语句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意象,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使其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表达的意象与情感。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阅读、表达、鉴赏的三个能力来增强其对文章意象的感知。使学生在掌握课文要点的同时,学习表达技巧,感受课文所带来的意象。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环境和作者的创作状态,辅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这对学生未来学习语文、应用语文、提高文学审美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八一矿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