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韩运锋
  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发展学生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到了高年级仍然不会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制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所以,在开展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组织和科学调控,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实现积极主动、有序高效的学习,确保学习任务顺利完成,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地发展。
  激发学习兴趣,唤醒求知欲望
  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根本原因。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直接决定学习的成效。“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借助有趣的导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保持高昂的兴致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这样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可以得到充分、全面的训练,顺利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很多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玻璃容器,教师举起其中一组,问学生:这一组容器,体积上是怎样的关系?此时,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有的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4倍,有的猜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2倍。此时教师没有将正确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进行验证,探求正确结论。
  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关注的事物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结合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具体事物,精心选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素材,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数学新知识产生直接感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主动探索,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加快知识内化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发展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输了比赛,很不高兴,也不服气,要和乌龟再比一次。这次比赛规定乌龟沿着正方形草坪跑一圈,兔子沿着长方体草坪跑一圈。兔子看后,提出了抗议,认为比赛不公平,觉得自己跑的路程比乌龟的多。如何帮助兔子解决问题呢?学生们经过思考,认为可以求出它们的周长,再进行比较。带着这样的目的,学生进入到了探索中,很快便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设计分层作业,实现因材施教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智力,也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诊断。毋庸置疑,课堂学习内容是设计作业的重要参照,让学生通过作业,及时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技能,也是作业功能的直接体现。小学生的先天智力和后天生活环境存有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关的素材、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完善知识架构,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知识时,教师设计了分层作业,基础题是完成填空:7.5×(5.8×4)= ×( × );73.4×5.9+73.4×4.1= ×(+ )。这个层次的作业,运用运算律相关的知识便可以解答。提高题为10.9×9.9;7.5×101-7.5,提高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需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拓展题为0.89×43+0.57×89,这个层次的作业难度较大,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
  学生实际情况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南县四皓街道中心小学)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