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向美而行:语文教学的美育取向
□雷亚平
  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写作手法、文体等进行品赏。可以这样说,语文是语言、思维以及审美的辩证统一。向美而思、向美而探、向美而行,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学中,美能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反思。反过来,思也能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体验。美思互摄、美思齐飞、美思共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培育学生的“审美眼光”
  统编版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语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因子,让学生品赏文本中的语言之美,领悟文本表达的结构之美,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情感之美。通过发掘文本中的美育因子,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培育学生的审美眼光。
  比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笔者引导学生细致地品味文本中的精彩语言。如文本在表达葫芦的叶子、花等的生长时,就采用了不同的动词来形容、修饰。这些词语的应用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如在修饰叶子时,是用的“长满”这样一个词语;在修饰“花儿”的时候,是用的“开出”这样一个词语;在修饰“小葫芦”的时候,用的是“挂”这样一个词语,等等。这些词语的应用不仅科学、合理,而且传神,能激发学生的通感,让学生从文字的描述中形成某种感知、想象。语文教学不能以概念说教的方式进行,不应当进行概念、逻辑的分析,更不应当枯燥抽象地讲理,而应当通过鲜活的语篇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
   培育学生的“审美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运思,让思维与语言、思维与审美等协同展翼。比如教学《慈母情深》时,其人文话题是“舐犊情深”,其语文要素是“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的思想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深情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连续用了四个“立刻”,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通过问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场景、细节的描写内容,更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通过品赏细节、场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无私之爱,也能体会到“我”对母亲的爱。审美思维不同于理性的、抽象的思维,它是一种感性的、形象的思维。审美思维侧重感受、体验与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意境之美。通过审美思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育学生的“审美想象”
  想象是学生审美的内核。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拓展,对相关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思维。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文本留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文本解读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文本解读创造性。
  比如教学《好的故事》一课时,由于文本有着一些文言的色彩,因此对学生的认知、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面鲁迅先生的文本。引导学生用“猜”“跳”“借助”的策略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学生自然会发问:“昏沉的黑夜”到底是指什么?“好的故事”到底是指什么?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开头和结尾还写了什么?在阅读之中,学生会对文本进行揣摩、思索,会对文本中的留白进行想象。通过对文本的思考、想象,感受、体验、体悟故事的内涵。
  审美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直接体验,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实现学生思维、想象品质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审美场,激荡学生的思维经验,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立美、创美能力。向美而思、向美而生,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状态。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第四初级中学)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