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景桂梅
  审美能力就是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非天生便有,而是源于后天的学习与培养,塑造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毫无疑问,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语文审美的基本特质
  语文审美强调的是语文视角的介入,缺少语文视角介入的审美不能称得上真正的语文审美。首先是语言层面的审美。语言美是语文最基本的特征。语言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是文本思想的外在表现,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学习主要是围绕语言展开的听说读写的活动。其次是内涵层次的审美。语文视角审美的第二特征就是内涵美。文本是外在的,外在的文本因为有了丰富的音形义和语感,产生了无穷的审美源以及中文独特的审美内涵。第三是思想层面的审美。学生通过品鉴文本、体会内涵,进入到思想顿悟的层面。这个阶段的语文审美开始内化,即审美已经升华为情感、心理、精神的变化,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它是对语言文字美、内涵意境美的升华,是对文本和写作手法的分析,具有个体多元特质的理解。
  深化审美能力的认知
  当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自身对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不够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掌握足够多的字词和语法,所以一些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花费精力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这种错误的认识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大的障碍。基于这种认识,语文课堂中应深化对审美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古诗词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巧妙地背诵和默写诗词语句;另一方面创设丰富多彩、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品鉴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进一步理解和探索诗词作者的美学素养,从而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美韵荡漾。
  让师生课堂互动成为主旋律
  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教师和学生都是审美主体,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提供的古诗词、散文、诗歌等文本材料都是审美对象。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浅,审美能力有限,教师应基于学生综合素养全方位、多层次剖析学生的特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应立足学情,围绕学生,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的频率和效度;另一方面应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预留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美、体验美和品味美。
  拓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渠道
  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摸索和体会,学生很难感知到文本美感,这不利于审美能力的养成。所以教师应融入学生,示范引领,指导学生如何走进作者内心,体悟文本所蕴含的真情实感。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巧妙利用领读、师生对读、角色表演、学生竞读等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欣赏文本的语言艺术美,在不知不觉中熏陶审美情操,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审美能力的养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阅读中开启学生的审美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
  (作者单位:陕西省彬州市义门镇中心小学)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