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设计问题情境 促进思维发展
□李国栋
  课堂是减负增效的主阵地。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因此,“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度,组织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不是深在知识难度上,而是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展探究性学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设计问题情境,以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
  巧设情境导入,激发课堂活力
  情境创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学手段。围绕学科核心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设置反映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的问题,将知识问题化、情境化、活动化,组织学生有效参与,引发学生深度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助推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笔者创设情境导入:学校在教学楼后面要开辟一块“开心农场”,准备把这块地的3/4分给四年级,6/8分给五年级,9/12分给六年级,可四年级的同学认为老师分得不公平,分给六年级的同学多,分给他们的少。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老师到底分得公平不公平?我们来做个验证吧。通过情境创设引出三个分数,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猜想—验证”的科学思维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巧用情境素材,激活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联系实际的情境素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策略。例如,在教学《优化》一课时,笔者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淘气想为工作了一天的妈妈沏杯茶,如果你是淘气会怎么安排,妈妈怎样才能尽快喝上茶?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质疑释疑,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具体情境为载体,此时的数学是真正“活”的数学,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教师就是利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例来创设情境,发掘数学内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巧创活动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废电池,环保小卫士”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出示某两组学生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由于学生全员参与,数据真实,思维参与度特别高。因此,创设趣味性的数学活动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巧施问题情境,提升教学效率
  思维产生于有效问题,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思维之源。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课前让学生统计家庭月收入的情况,在上课时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请你计算教育支出和生活支出共占家庭月收入的几分之几。同时引出“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等于多少?”的算式,学生猜测计算的结果有三种,教师又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进行辨析、讨论,这三个问题是:1.你认为哪位同学说的有道理?2.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3.有没有办法验证你的结果是正确的?这样的问题就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具有操作性和探究性,使学习的过程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要求。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潜力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庆华小学)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