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解决好义务教育“城乡均衡” 方可实现“优质均衡”
□许朝军
  6月21日,教育部举行第五场“教育这十年”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教育督导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重心已由“基本均衡”转到“优质均衡”上来。但受城镇化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农村学校生源大幅减少、城镇学校随迁子女不断增加,面临着“乡村空、城镇挤”的突出矛盾。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就是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的最小化以及学校教育优质、共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化。校际差距通过师资配置、办学条件改善等是完全可以逐步得到有效解决的。但城乡差距背景下的“乡村空、城镇挤”问题,却成为目前影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目标实现的最大阻碍。从表面看,城镇化的加快必然导致人口向城镇集中,学龄人口向城镇前移也必然是发展趋势,其结果也必然导致农村学校因生源流失而日益衰微,城镇学校则因人口大量涌入而变得学位日益紧张,有些热点区域甚至会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这种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布冷热不均还有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城镇教育资源优质化水平高,而农村学校则规模小、条件落后,导致城镇学校尤其是热点学校吸引了大量农村孩子流入。在这样的趋势下,城镇的学校建了一所又一所,但农村学校却日益“空心化”,面临学生流失、教师人心思走、教育质量日益下降的尴尬。
  解决好义务教育“城乡均衡”方可实现“优质均衡”,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解决好义务教育的“城乡不均”尤其是“乡村空、城镇挤”问题,是需要理性设计、科学施策的。从农村教育民生保障的角度出发,目前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如果简单撤并必然会导致一些特殊对象如留守儿童、家庭不具备到城镇上学对象面临就学困境。因此,有必要以科学理性的措施来进行乡村小规模学校治理。一方面是结合定点布局,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校,在满足适龄对象入学半径需求的基础上,坚持通过集团化办学、托管办学、信息化资源覆盖等,充分发挥乡村优质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聚合师资力量,形成手拉手共同发展格局,突出特色化办学,让保留下来的小规模学校办学有特色、管理有质量、育人有成效,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
  另一方面是按照小学低年级就近入学,中高年级和初中保证寄宿的条件要求,集中精力办好乡村寄宿式学校,有效解决农村家庭因务工等原因出现的“寄宿求学需求”。同时积极开展科学入学、健康成长专题家庭育儿教育,引导每位家长科学理性、审慎对待孩子的求学之路,为孩子选择就近入学机会,而不是一窝蜂、不理性地涌入城镇就读,这样不仅能有效保证和留住农村学校生源,也能从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健康成长角度引导家长和学校找到最适合的求学途径和成长之路。
  另外,在解决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缩小城镇学校差距,有效解决农村学校“空心化”的基础上,对城镇教育资源布局也需要科学调整,精准规划,保证精准供给。城镇区域应结合人口流动趋势、城镇化人口发展规划等,布局规划、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义务教育学校,依据城镇发展需求,科学设计学位供给规模和未来发展需求,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位供给方面的“城镇挤”尴尬。
  总之,唯有科学理性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科学规划和精准供给城镇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才会“城乡均衡”可期,进而“优质均衡”可期。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