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警惕过度“打卡”增加家长负担
□张立美
  “儿子现在读小学一年级,每天各种‘打卡接龙’在各个微信群、校讯通和课程软件上响个不停,各种任务包括跳绳、阅读、数学算术卡、语文识字卡、改错题、听写等,真的让人应接不暇。”市民王先生向记者介绍,他的孩子每天必须“打卡”的内容包括跳绳20分钟、识字30分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20分钟等。(6月16日《广州日报》)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的家庭作业少了或直接没有了,负担减轻了。与此同时,教师布置的一些综合实践类作业多了,像阅读作业、手工作业、体育作业、劳动作业等多了,在家要阅读、要跳绳、要做家务……从教育角度说,这本身是一种好现象,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少家长表示,孩子完成综合实践类作业后有了很好的收获,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不可否认,学生在家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体育、劳动等方面的作业,有的确实需要家校合作,需要家长的全程参与、配合乃至督促。否则,孩子在家完成相关作业的质量要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像是学生到底有没有按要求跳绳、看书或做家务,老师检查不了,只有家长才能检查和督促。如果学生在家完成综合实践作业弄虚作假,或者压根没完成,背离了老师布置作业的初衷,也起不到综合实践作业的功能和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学生“打卡”有其合理性。
  但是,只要是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就必须在家长群“打卡”,或者在微信朋友圈晒图,使得很多小学乃至幼儿园学生的“打卡”现象越来越丰富,变得五花八门、过繁过杂,写字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如果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时刻盯着家长群,没有及时在家长群“接龙”“打卡”,老师往往还会在家长群里进行专门提醒,甚至直接打电话催促。
  显而易见,这种事无巨细、机械、变相要求家长和学生的“打卡”,实际上已经让学生独立完成综合实践作业的本意变味了,学生综合实践作业俨然变成了新的家长作业,在客观上加重了家长负担,让家长不堪重负。这同过去家长需要在一旁盯着孩子写家庭作业并在家庭作业上签字一样,本质上仍然是学校、老师将本职工作转移给了家长,并不符合“双减”初衷,客观上也让“打卡”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避免学生“打卡”成为家长作业,加重家长负担,需要给学生“打卡”减减负,“打卡”不该成为学生完成作业的一种标配。一方面,哪些学生作业必须“打卡”要进行充分论证,征求家长意见,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学生“打卡”。另一方面,学校开设课程、老师布置作业要更科学、合理,尽可能布置一些不需要家长现场检查和“打卡”的学生作业,减轻“打卡”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负担。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