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架构课时目标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发布之后,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热切关注的问题。然而,当前使用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2011年版,使用的数学教材和教师用书均是2014年版或者更前,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均在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之前开始使用,其中没有关于核心素养的明确要求。因此,如何基于现行课标教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值得思考。
有效发展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一个有力的抓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走向和成败。数学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的数学发展,也要考虑学生的一般发展。在确定课时目标的过程中,既要从微观层面考虑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要从中观层面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还要从宏观层面考虑育人目标,着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有做到三位一体,有机统一,才能够给予课堂教学正确的方向指引,进而通过长期的教学坚持,使学生的素养发展切实落地。
那么,如何聚焦核心素养,有效架构课时目标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有具体的知识技能要求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具体的知识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得到发展。在制订课时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我们知道,教材是基于课程标准编写而成,辅之以教师用书进行说明,所以,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中关于所学知识都有明确要求。不同之处是,课程标准的叙述比较宏观,教师用书的阐述更为具体。
确立一节课的知识目标,主要参看教师用书中关于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其中的目标动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72页附录对目标动词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揭示,可以帮助我们对目标的认知程度进行把握,并据此分析本节课学习之后学生应有的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教师用书的目标加以细化,尽可能用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术语精确地表述,从而提高课时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例如,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一)》一课,学习目标5的第一条是:“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这里关于分数的意义,提出了过程目标“经历概括意义的过程”,缺乏明确的结果目标。作为五年级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要能够脱离具体情境、实物或图形说出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含义,也要能够用分数描述相关事物。因此,可以在教师用书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确定知识技能目标,在参看教师用书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真实起点。当大多数学生的真实起点比教材的逻辑起点明显高或低时,需要对知识目标及时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学情。
有明确的学科素养表达
如前所述,课程标准、教师用书中没有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提出素养发展的要求。我们如何基于当前使用的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来确定可培育的学科素养呢?
确定可培育的学科素养,需要明确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小学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另一个是每一节课可以培育的素养点是什么。
随着义务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结束,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得到了明确。在2011版课程标准10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核心概念“量感”,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通过11个核心概念集中体现。发展数学核心概念就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这一观点是学科专家的共识。分析教材可以发现,每一课的学习内容并不直接对应核心概念,教师需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把握其中的素养点。
具体把握时,可以从内容领域和思想方法两个层面来判断一节课适合发展的学科素养是什么。可以先根据本课所属的内容领域判断本节课适合发展数感、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中的哪一个。明确之后,再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确定本节课适合发展的其他数学素养是什么。确定过程中,需要参看课程标准关于核心概念的解读,基于核心概念内涵,进行学科素养分析。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化简》一课为例。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有两条: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2.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显然,这两条学习目标均指向知识技能,没有关于学科素养的阐述。
如何制订本节课的学科素养目标?我们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本节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需要学生根据比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商不变规律和分数基本性质对比进行化简,能够根据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等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化简比,学生需要掌握化简比的方法,理解其中的道理,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简便的方法,这些是运算能力的内涵指向;要把商不变规律和分数基本性质用于比的化简,需要进行类比推理。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在原来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学科素养目标:通过探索化简比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有自觉的育人价值体现
课时目标、课程目标和全面育人目标虽侧重不同,但整体都指向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课时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是数学核心素养、全面育人目标逐步得到落实的过程。在课时目标确定的过程中,除了知识技能、学科素养目标,同时还要有自觉的育人价值体现,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全面育人目标的阐述,不能在知识学习之外作为单独的目标进行阐述,应该紧密结合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恰当进行价值渗透。
例如,五年级上册《摸球游戏》一课,学生需要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活动,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并能进行交流。在这里,除了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否恰当分工、有效合作,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否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否仔细倾听、积极表达。根据学情,可以把本班学生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或品格作为全面育人目标。
综上所述,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架构和表达。只有把知识技能目标、学科素养目标、全面育人目标三者有机统一,才能够使学生在习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科素养得到发展,核心素养得到培育,最终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有效发展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一个有力的抓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走向和成败。数学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的数学发展,也要考虑学生的一般发展。在确定课时目标的过程中,既要从微观层面考虑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要从中观层面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还要从宏观层面考虑育人目标,着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有做到三位一体,有机统一,才能够给予课堂教学正确的方向指引,进而通过长期的教学坚持,使学生的素养发展切实落地。
那么,如何聚焦核心素养,有效架构课时目标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有具体的知识技能要求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具体的知识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得到发展。在制订课时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我们知道,教材是基于课程标准编写而成,辅之以教师用书进行说明,所以,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中关于所学知识都有明确要求。不同之处是,课程标准的叙述比较宏观,教师用书的阐述更为具体。
确立一节课的知识目标,主要参看教师用书中关于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其中的目标动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72页附录对目标动词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揭示,可以帮助我们对目标的认知程度进行把握,并据此分析本节课学习之后学生应有的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教师用书的目标加以细化,尽可能用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术语精确地表述,从而提高课时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例如,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一)》一课,学习目标5的第一条是:“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这里关于分数的意义,提出了过程目标“经历概括意义的过程”,缺乏明确的结果目标。作为五年级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要能够脱离具体情境、实物或图形说出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含义,也要能够用分数描述相关事物。因此,可以在教师用书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确定知识技能目标,在参看教师用书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真实起点。当大多数学生的真实起点比教材的逻辑起点明显高或低时,需要对知识目标及时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学情。
有明确的学科素养表达
如前所述,课程标准、教师用书中没有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提出素养发展的要求。我们如何基于当前使用的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来确定可培育的学科素养呢?
确定可培育的学科素养,需要明确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小学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另一个是每一节课可以培育的素养点是什么。
随着义务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结束,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得到了明确。在2011版课程标准10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核心概念“量感”,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通过11个核心概念集中体现。发展数学核心概念就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这一观点是学科专家的共识。分析教材可以发现,每一课的学习内容并不直接对应核心概念,教师需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把握其中的素养点。
具体把握时,可以从内容领域和思想方法两个层面来判断一节课适合发展的学科素养是什么。可以先根据本课所属的内容领域判断本节课适合发展数感、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中的哪一个。明确之后,再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确定本节课适合发展的其他数学素养是什么。确定过程中,需要参看课程标准关于核心概念的解读,基于核心概念内涵,进行学科素养分析。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化简》一课为例。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有两条: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2.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显然,这两条学习目标均指向知识技能,没有关于学科素养的阐述。
如何制订本节课的学科素养目标?我们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本节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需要学生根据比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商不变规律和分数基本性质对比进行化简,能够根据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等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化简比,学生需要掌握化简比的方法,理解其中的道理,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简便的方法,这些是运算能力的内涵指向;要把商不变规律和分数基本性质用于比的化简,需要进行类比推理。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在原来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学科素养目标:通过探索化简比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有自觉的育人价值体现
课时目标、课程目标和全面育人目标虽侧重不同,但整体都指向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课时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是数学核心素养、全面育人目标逐步得到落实的过程。在课时目标确定的过程中,除了知识技能、学科素养目标,同时还要有自觉的育人价值体现,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全面育人目标的阐述,不能在知识学习之外作为单独的目标进行阐述,应该紧密结合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恰当进行价值渗透。
例如,五年级上册《摸球游戏》一课,学生需要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活动,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并能进行交流。在这里,除了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否恰当分工、有效合作,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否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否仔细倾听、积极表达。根据学情,可以把本班学生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或品格作为全面育人目标。
综上所述,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架构和表达。只有把知识技能目标、学科素养目标、全面育人目标三者有机统一,才能够使学生在习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科素养得到发展,核心素养得到培育,最终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