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双减”视域下幼儿教育的新使命
□张换香
  “双减”旨在解决当前教育中短视化、功利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整与规范,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幼儿集体活动作为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更应努力践行“双减”政策,为新时代素质教育全面落实铺路架桥。
  一、落实“零起点”教育,还幼儿快乐童年
  “双减”政策要求小学一年级必须落实“零起点”教育,因此,幼儿园集体活动必须摆脱幼儿教育小学化模式,不再用成绩作为衡量幼儿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尺,承认并尊重幼儿个性差异,培养与挖掘幼儿潜能,凸显幼儿习惯养成与思维开发。幼儿本是个性鲜明的、灵动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性格倾向、行为方式与认知风格。幼儿集体活动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学前教育中的幼儿更应该是发展者,而非受教育者。三四岁的幼儿懵懂天真、活泼好动、个性鲜明,教师要用关爱唤醒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能让超负荷的知识重担与学习任务泯灭了幼儿的天性与童真。幼儿教师应减轻对幼儿的直接干预,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与生命特性,为幼儿的全面自由发展创设舞台。在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呵护幼儿个性发展,促进幼儿德智双丰。
   二、淡化学科知识传授,重视幼儿能力与品质的培养
  长期以来,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希望幼儿园能够超前教授小学低年级的知识,这也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根源。部分私立幼儿园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迎合家长的需求,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开设了写字、计算、外语等超越幼儿认知能力的课程,既损害了幼儿身体健康,又侵害了幼儿心理健康。幼儿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需要通过认了多少生字,背了多少古诗,学了多少英语单词来证明孩子有多优秀,而是要通过习惯的培养、潜能的挖掘、品格的塑造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双减”背景下,幼儿教育不应定位于小学学科知识的入门教育,而是要淡化学科知识的学习,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幼儿学习行为与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培养幼儿坚韧的心性、阳光的心态、宽广的心胸和高尚的品质,提升幼儿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助推幼儿能动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综合发展。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家长提供科学指导
  在传统文化观念中,孩子承载着家庭对未来的期盼,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下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培训与训练。“双减”政策下,幼儿园在传播思想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向家长提供科学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切实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育儿知识,能够为家长提供有效的育儿方法与策略。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幼儿新政策、作业辅导方式、习惯养成策略、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引导家长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切莫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华美外衣下,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和技能培训,让爱变成了幼儿的重担,最终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双减”政策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重塑,幼儿教育一定要改变过去“知识本位”思想,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引导幼儿习惯的养成、幼儿意志的锻炼、幼儿品质的塑造上来,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想象力为己任,呵护幼儿健康成长,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二幼儿园)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