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
——以《苏东坡传》教学为例

  □梁仙杨 彭建
  现实生活中,存在于学生脑海中的书籍内容往往是零散的、无序的,甚至是混乱的。而思维导图可针对这些混杂的情况,进行信息重组、认知重构、意蕴重现等,进而引导学生走向更为宽广的阅读领域,助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实现评估的及时反馈。下面笔者以《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浏览泛读,梳理文本的情节与脉络
  在阅读《苏东坡传》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通读文本,且对文本中有感触的地方进行批注;借用思维导图整理出苏东坡大致的人生轨迹。在泛读过程中,学生精心绘制出的思维导图,展示出了文本的情节与脉络。这样既节省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学生对某些文字信息进行了自我意识的渗透,有了一定的艺术加工,这样既忠实于文本,又在艺术的建构领域高于文本。因此,借助这种方式,为下一步的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细致精读,探寻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精读,探究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在细致精读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重点关注苏东坡的仕宦生涯。这时,通过借助思维导图,既可梳理苏东坡起起伏伏的为官经历,以及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又可深入挖掘传主的形象,感知传主的品格与精神。同时,思维导图的图形、线条、色彩、文字又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建构并丰富自己的认知框架、精神世界,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力和鉴别力。
  学生作品展示如下图:

  学生借用思维导图重现了苏东坡重要的仕宦经历,清楚地展现了他历尽挫折与困苦的人生,但是苏轼并没有自甘命运、自我放弃,比如在“二落”时期,他和上层意见不合,主动请辞外放,没有谄媚或迎合他人,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在那个渴求为官、趋炎附势的年代,苏轼的表现可谓是立场坚定、不折不挠。
  在课堂教学展示时,笔者预设了四个流程:语堂眼中看东坡、语堂书中识东坡、宣传报中绘东坡、档案史论传东坡。引导学生从才情、品德、政绩、心理、亲情、交友等方面,体味苏轼的成长经历,深味《苏东坡传》的阅读价值,激发阅读兴趣。
  在分组绘制宣传海报的过程中,突出苏轼给予人们的精神力量,吸引更多的师生阅读。最后以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中的话语做结。他说:“世上常有古今异代相距千百年的学者,因思想和感觉的相同,竟会在书页上会面时完全融洽和谐,如面对着自己的肖像一般。”让学生从文字的魅力中再次感知苏东坡的人生经历,领略苏东坡在充满波折的人生路途中所蕴含的精神品格,感知精神品格背后的文化内涵。这种自我阅读和公开课展示阅读成果相结合的方式,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增强文化自觉是十分重要的。
  拓展联读,挖掘作品的主题与意蕴
  学生在前面两种阅读方式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情节脉络和人物的品格精神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文本想要表达的主题意蕴也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如果想对作品的主题与意蕴做深入挖掘,就需要紧贴文本,借用思维导图整理出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借助手边的资料进行拓展联读,将人物的背景进行丰富,让学生在广阔的资料中,去搜寻和思考林语堂想借助这个作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与意蕴。正如王春易老师在书中所言:“要引导学生像评估员一样思考。”在不断的思考中,彰显出过程性评估的最大价值。
  学生在拓展联读这一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清晰地再现了文本关于时代背景的介绍。苏东坡经历了宋代多位皇帝的执政,由于皇帝的性情、思想、处境等不尽相同,苏东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活、为官可谓是艰险万分、困难重重。但是,苏东坡在每一次被贬谪的时候,都不自怨自艾、颓废潦倒,反而越挫越勇,努力为百姓谋福祉。比如其被贬杭州的时候,遇到大旱、饥疫并作,他积极赈灾,派以治病,并且疏浚西湖,修建苏公堤,因而,杭州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这样类似的做法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举例。
  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中说过:“为别人做传记也是自我表现的一种;不妨加入自己的主见,借别人为题目来发挥自己。”因此,林语堂选择为苏东坡作传,应该也是希望读者能够学习苏东坡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面对困境与磨难,能够微笑应对,展现超脱与旷达,树立远大的理想,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能因为一时的迷茫而误入迷途。苏东坡是那个时代的一面旗帜,我们这个时代也不乏旗帜,只要用心,就会有所收获。
  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好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分层联想使思维的逻辑性得以提升;可以让学生思维与记忆并重,改变死记硬背、碎片化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方式。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