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聚焦核心素养 培育时代新人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王 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
  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其经过学习后在核心素养方面的达成度。确定基于核心素养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以课程目标、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聚焦问题解决的实际程度,尤其是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使之指向学生通过学习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对课标的解读和学情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通过阅读课本资料和拓展材料,能够客观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能从多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本基本知识,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罗列出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溃败的基本史实。释读《甲午战争形势图》《时局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展示多元化的史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能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作为历史解释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深刻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通过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深切感悟灾难深重的中国遭受侵略的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引导学生学习和感悟历史,真正做到爱国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悟民族意识、感悟责任心。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培养当代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整合教学内容:单元内容的整合需要将单元中的相关内容连为一条教学线索,并明确单元下各课的侧重点和关联,尤其要发掘和梳理单元主题学习内容中蕴含的具有培育核心素养的要素,从而发挥单元整体学习的教育效果。
  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统领整个学习板块的大概念,如中国古代史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近代史中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现代史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古代史中的“多元文明”,世界近代史中的“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世界现代史中的“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学习单元中的大概念,能够成为单元主题学习的重要抓手。例如,中国古代史板块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这一学习单元的大概念。每一课的具体内容的大概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教师可将“社会变革”作为大概念,使学生从社会变革的视角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渗透课程思政,发掘育人目标: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中,寻找课程思政元素将育人目标确定为:为什么战争之后还会有战争?为什么同样受到列强侵略的日本会在十九世纪末期对已经向西方学习的中国发动战争?当时的中国已经进行洋务运动,为什么还是以失败告终?今天,中国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应该怎么做?作为当代学生,在面临困难时如何进行抉择?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留下很多的反思:为什么会发生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如此应对?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抗争给我们的思考,等等。
  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就是以这场战争为依托,展示史料引导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多进行追问,在追问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教育功能,进而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接班人。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