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语文教学中 人文精神教育的创新路径
□车 娟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符合现代社会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学专业知识,还要加强个人修养,通过实际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加强自身修养
  做艺术感染的引导者
  第一,教师的职业情感要丰富而真诚。可以说,语文教学既是知识教学,也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与文学作品、作者建立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感受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在长期的熏陶下,内化为自己的人文情怀。
  第二,教师言行上要规范、有风度。言语的风度是指语文教师授课的语言要有感染力,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两个方面。除了语言有风度以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也要做到规范、模范,做学生的表率。
  第三,教师要有教学所需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书本里面的文章、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美,引导学生感受,进而创造语言美。让人文情怀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实现立德树人,全面成长。
  拓宽学生视野
  在课外阅读上下功夫
  教材里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只学习教材知识是不行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语文教师要成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建立阅读习惯和学习阅读方法的领路人,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
  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普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学生学习的内容局限于课本,习题以升学考试的考查内容为范围,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阅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语文知识、接受语言文化熏陶、建立人文情怀的方式和渠道。学生一旦形成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通过长期的课外阅读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以后的语文学习就如鱼得水,能够用拓宽了的视野和情怀去展望世界,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
   明确课堂主体
  搭建知识传授的桥梁
  语文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语文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走进教材,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解决学生学习教材文章时遇到的困惑,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能把自己对教材文章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梁的角色,让学生充分与文学作品交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从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入手,让学生明白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设计好课堂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带领学生从文本阅读、内容分析,到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
  创新教学方法
  进行审美教育与品德教育
  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初中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开展美学理论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作品的美,培植人文情怀。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教学研究室)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