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双减”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做到减负增效
□马亚玲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到减负增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鼓励“标新立异”,开发学生善思潜能
  在课堂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开发学生勤学善思的思考潜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会“求同存异”,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要靠教师长期的积极引导。
  1.引导学生课堂质疑
  分析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形成爱动脑的好习惯。教师要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情况,有针对性地、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层次设计带有科学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例如: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①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②诸葛亮“神算”在文章中是怎样表现的?③标题为什么是“借箭”?还会不会“还”呢?教师所有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脉络;学生的“读、悟、思、论”就是学习的方式和过程,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就能顺理成章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可见,以问题为主导来组织和调控课堂,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启发学生生活质疑
  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质疑思维的主阵地,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多留意身边小事,多从日常生活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敢于、善于提出问题,要提供给学生质疑的“土壤”,使学生可以随时发问。质疑本身就是思维训练、能力提升的一种形式。通过不断强化,变“教会”为“会学”,从而养成勤学善思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审题质疑
  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眼睛”,透过“眼睛”才能洞察问题的本质。要经常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展开分析,全方位搜集、整合有用信息,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善于“抽丝剥茧”的能力,更能迅速地根据题目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梅花魂》一文时,可这样设问:“魂”是什么意思?“梅花魂”又有什么含义呢?文中介绍了与梅花有关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什么情感?通过这样的引导,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分析探究能力。
  渗透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习方法更重要。例如,学习《四季之美》一文时,分析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先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剖析文章构架,再讨论交流,积累自己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方法自学后面段落,并个体展示“夏天的美体现在哪里”“秋天和冬天的美又体现在哪里”。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示范的分析模板,开展反复练习,从而固化成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既要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积累、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模仿、想象、创新等实操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优化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希望活在别人欣赏的眼光里。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各种有意义的“怪想法”给予鼓励,让创造性思维互相碰撞,最终形成共振。在课堂双边活动中,除表扬和赞美外,还可以开设多种奖项,让学生在奖励中体验成功,进一步增强“我能行”的自信心和“我真棒”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并非做到以上就可以了,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机敏的应变能力、过硬的课堂组织能力、化繁为简的知识渗透能力等也是决定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只有教师不断强化内功,做到多位一体,才有可能将课堂效益最大化,达到启迪思维、寓教于乐、提升能力的课堂要求。
  (作者单位:陕西省丹凤县第二小学)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