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开门”编教材, 方能彻底对问题“关门”
□孔德淇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调查处理通报,指出教材插图主要存在不美观向上、不严肃规范、不细致准确等三方面问题,对有关单位及27名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从重新组织专业力量绘制教材插图,到全面调查、如实公布、从严处置,教育部的及时通报可谓掷地有声,反映了国家对教材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态度,回应了社会公众的殷殷关切。严肃处理只是手段,层层压实教材管理职责,推动教材体系高质量建设,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质教材才是最终目的。
  目前,涉事教材插图重绘工作已全部完成,将全力确保今年秋季学期课前到书。但勘误重绘诚可贵,防微杜渐价更高,特别是中小学教材自带权威属性,对原则性差错本该零容忍,若内容源头存在问题,意味着教育生态或被大面积污染。
  事实上,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章程等制度文件,都明确了教材采、写、编、校的严密程序和知识性错误的审核。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教材失守,给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在教材审核中建立更缜密的防错机制,同时对教材实行周期性修订。应该看到,凡编必审、编审分离已在实践中被严格执行,这对于降低教材出错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也规定,教材一般按学制周期修订。若出现教材内容有错误、不适宜或出现较大争议等情形,教材应及时修订。但要让这些措施真正落地、取得成效,还需更多配套机制跟进。
  就目前而言,教材编审工作多由专家学者担纲,教师与家长的意见被置于边缘地位,加之人数和专业十分有限,确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教材出现如此多的瑕疵,虽然与主观思维有关,也更与教材编写的封闭化、权威化有关。推出高质量的教材,除了加强编写规范,完善出版程序,当务之急应是通过“开门”编教材,建立起开放的监督机制、积极的纠错机制,充分吸纳业界人士和专业第三方意见,变事后公众“找茬”为事前社会监督。只有让前端的审核环节更无懈可击,教材的出错率才可能降至最低,精品教材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