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园欺凌家长当有所为
辱骂、殴打……近年来,学生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出版的《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显示,全世界每三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曾遭受过欺凌。校园欺凌是横亘在和谐校园里的一道鸿沟,治理校园欺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通力合作。
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校园,根源却在家庭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现代化课题组调查数据表明,校园欺凌多与原生家庭具体状况存在关联,家庭的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但实际上家庭有关校园欺凌的教育严重缺失。特别是两种孩子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和受害者,一种是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另一种是缺少温暖的孩子。家长在防治学生欺凌与暴力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孩子对同龄人施暴或者有施暴倾向的,家长切不可抱着“护犊子”的心态偏袒自己的孩子,而应主动去探寻孩子施暴的原因,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问题。
学校可通过建立家委会、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等活动,指导家长依法落实监护职责,增强法治意识,科学实施家庭教育,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看护和管教工作。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将校园欺凌的早期识别、化解方法、事后干预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家长,使家长能够从孩子的行为、情绪等方面发现孩子卷入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迹象,将欺凌和暴力遏制在萌芽阶段。有关部门可出版一些家庭教育的统一教材,方便家长掌握方法。同时,还要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包括依法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从法律上说,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从心理行为上说,父母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不少施暴学生就来自于暴力家庭,还有一部分家长有意无意地言传身教对暴力的推崇。调查研究表明,造成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教育缺失。尤其是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往往缺乏来自父母及家人的关爱与指导。有一部分监护人由于经常出差或者离家打工,缺乏与孩子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使这部分孩子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父母的辅导。因此,对于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应当确保父母一方留在身边,真正尽到抚养义务。
家庭是开展品德教育、责任感教育最好的环境。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特别强调了家庭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校园欺凌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家长务必要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身作则,引导孩子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
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校园,根源却在家庭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现代化课题组调查数据表明,校园欺凌多与原生家庭具体状况存在关联,家庭的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但实际上家庭有关校园欺凌的教育严重缺失。特别是两种孩子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和受害者,一种是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另一种是缺少温暖的孩子。家长在防治学生欺凌与暴力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孩子对同龄人施暴或者有施暴倾向的,家长切不可抱着“护犊子”的心态偏袒自己的孩子,而应主动去探寻孩子施暴的原因,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问题。
学校可通过建立家委会、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等活动,指导家长依法落实监护职责,增强法治意识,科学实施家庭教育,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看护和管教工作。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将校园欺凌的早期识别、化解方法、事后干预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家长,使家长能够从孩子的行为、情绪等方面发现孩子卷入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迹象,将欺凌和暴力遏制在萌芽阶段。有关部门可出版一些家庭教育的统一教材,方便家长掌握方法。同时,还要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包括依法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从法律上说,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从心理行为上说,父母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不少施暴学生就来自于暴力家庭,还有一部分家长有意无意地言传身教对暴力的推崇。调查研究表明,造成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教育缺失。尤其是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往往缺乏来自父母及家人的关爱与指导。有一部分监护人由于经常出差或者离家打工,缺乏与孩子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使这部分孩子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父母的辅导。因此,对于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应当确保父母一方留在身边,真正尽到抚养义务。
家庭是开展品德教育、责任感教育最好的环境。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特别强调了家庭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校园欺凌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家长务必要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身作则,引导孩子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