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感悟式教学:品文本意境,感人间真情
□赵 珠
  在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怎样以读为主线,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话,使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以下分析。
   涵泳品味,以读代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生动的美文,其中有很多诗歌、散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这类文章就特别适合涵泳品味,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积累。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大人们这样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分别赋予龙不同的含义,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品味、总结,让学生了解龙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也是我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见证,而且总结出了诗歌语言的特点,真正落实了学语言、练语言的目的。
  咬文嚼字,品读感悟
  关键词和句子是一篇课文的题眼,在文章中起到提纲挈领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只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上就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著名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让学生画出哪个词语最能反映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学生找出了“千金巨石、纹丝不动、一动也不动、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丝声响”这些词语,王老师通过点拨引导,告诉学生这些词语都表示“纹丝不动”的意思,然后把精力都聚焦在“纹丝不动”上,引导学生从邱少云为什么能够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在烈火中纹丝不动他会忍受怎样的痛苦,纹丝不动的结果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邱少云为了革命胜利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顽强意志和他伟大的光辉形象。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同身受的体会,拉近了学生与文字的距离,使学生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因此,抓住关键词进行“咬文嚼字”不失为品读感悟的一种好方法。
  巧设情境,以情化悟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文字跨越国界、穿越时空,使人们与圣贤对话,与朋友对话。那么,怎样通过文字这个纽带,把不同时空,不同国界的人的体悟让学生感受到呢?情境创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晏子的机智勇敢和能言善辩。教学《和氏献璧》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坚持真理的卞和,捧着那块美玉,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血都流出来了,心里会想些什么等。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联想想象,以思促悟
  文本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载体,想象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依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现二者的有效统一呢?笔者认为,要很好地利用文本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想象,更好地引发思考,理解文本。例如,教学《信任》时,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在回来的路上,我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园,注视着那座小木屋,我会想写什么”,并让学生动笔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一做法,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了园主勤劳、善良、信任他人的优秀品质,加深了学生对“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这一主题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矛与盾》时,让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想象:当楚人说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时,周围的人会是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会说些什么。让学生体会这个楚人说话的前后矛盾,使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阅读教学中,感悟式教学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情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感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五里铺小学)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