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落实“双减”政策 打开教育创新“新格局”
□何 珍
  “双减”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贯彻落实,推动了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教育改革硕果。中学教师需要根据教育现状,立足本校实际教育情况,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模式,争取能够更大程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扩大学生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教育回归初心与使命。
   “双减”政策落实了为学生减负的目的
  “双减”政策主张全面压减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在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中学教师开始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与优化,使得课后作业的类型得到丰富,作业量更加趋于合理。当作业时长和作业量达到相关要求时,作业设计就会逐渐趋于合理,学生作业的完成率和完成效果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关调查研究证明,“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得到了合理利用,不仅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各学科作业,还有机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也得到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双减”政策的持续性有效开展,推动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创新,也开启了教育模式的新纪元,是学生从智力型成长到素质型成长的分水岭。“双减”政策规范了教育大环境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校外的培训机构起到了颇为显著的“整顿”作用,使得学科类补习班基本清零,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使得学生获得了较为公平的学习竞争环境。“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开放,使得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都可以享受国家名校名师的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国范围内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化,促使教育较为落后的山区学生学习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因此,“双减”政策规范的不仅是校外的学科培训,对校内的教育公平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双减”政策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创新
  “双减”政策的贯彻,撬动了整个教育体制的发展大局,为教师革新教育方式,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使得全国各地的教师开始结合本地教育实践,大刀阔斧地开展新型教育模式的尝试,如课后作业辅导服务就是一个成功范例,每周固定几天的最后两节课是学生的课后作业辅导服务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当天的辅导安排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科作业,然后在课后辅导服务时间,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反馈,课后作业辅导服务的持续开展,使得自己的作业负担得到了减轻,尤其是自己的疑惑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内化,对自身调整良好的状态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
  落实“双减”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双减”政策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三点:其一,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二,如何实现配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其三,如何进一步深化高质量的家校社合作。首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的满足,需要消耗大量“一对一”型教育资源,而目前的校内辅导资源很有限,无法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尤其到了中学阶段,学生需要面对多门学科的学习。在中学一名老师需要同时面对很多学生,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会成为每一名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其次,实现配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课后服务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和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配套教育资源及相应的教育服务得到满足将是一个大问题。最后,“双减”政策改变了现有社会机构对校内教育的服务机制,但是高质量的家校社合作将会成为教育的一大困难,如何做好这一点将变得十分重要。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教学研究室)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