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张红娟
教学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逐渐从单篇精讲向“结构式”教学转变,即以某一内容、某一作者、某一体裁为核心,将类似的篇章组合起来开展教学。以课内教材为主导,增加课外文本数量,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开展“1+X”文章教学,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1+X”之“1”
——立足文本,品读感悟
1.学诗知人。由一首诗走进作者内心,全面了解,才能跟诗人心意相通,进而走进一类诗词的学习,教师要对古诗学习的内容进行重构,丰富学生的阅读。例如:陆游的《示儿》和《冬夜读书示子聿》,在教学时,把这两首进行整合学习,一首是爱国诗,一首是哲理诗。陆游是爱国诗人,学生课外也读了很多陆游的爱国诗,课堂进行爱国诗的整合学习。拓展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对比阅读,感受诗人不管是被罢官闲居家中还是梦回沙场,都至死不忘的爱国情怀。
通过课堂拓展进行对比阅读,不仅让学生对诗人以及他的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此同时也丰厚了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2.知人论诗。除了根据诗人不同类的诗歌进行拓展对比阅读外,随着诗人经历和情感的变化,诗人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作品表现也会有所不同。通过诗人的一生经历把诗歌串联起来,纵向学习比较,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处于不同时期诗人在诗歌创作上语言风格的改变,以及诗歌内容、情感的变化等,体会诗歌的意蕴。在今后的古诗词阅读中,学生不仅能够做到知人论诗,还能达到阅读诗歌便能联想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做到与诗人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
例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如梦令》,他们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词作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对比阅读他们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把学生的古诗阅读进一步拓展。
“1+X”之“X”
——有机链接,感悟对比
古诗“X”的教学突出一个“活”字。这一学习过程看似是一个学生依据“1”之后的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但是教师的引导仍然尤为重要。只有教师的“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的“学”才能运用自如。
在教学完《凉州词——走进边塞诗》的“1”之后,先引导学生收集其他的边塞诗,然后按照内容分成四类: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旷世的孤独——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挂念亲人之情怀的关注;现实的残酷——塞外生活的艰辛与连年征战的残酷的体现;绝世的风情——边塞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生活状况的描绘。收集完毕后我让学生根据类别去查阅相关资料,为小组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完成了《马》《从军行》的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依据“1”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开放性学习,前提是事先已经进行了小组合作的训练。这个过程必不可少,而且还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与此同时,在学生小组汇报前,教师还需事先认真钻研,反复推敲设计几个中心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自主学习。
“1+X”
——资源整合,激发兴趣
“1+X”是建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次大胆实践。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文本整合和教学策略的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把握好教材内容,立足文本“1”,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确定教学目标与阅读方向,围绕诗词的表现手法等有效链接其他几首古诗,运用整合、想象、迁移、对比、创作等教学策略,打破现有的单首古诗词阅读教学模式,在古诗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停下前行的脚步,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定能把“1”设计得更巧妙、更接地气,从而把“X”变得灵动而又丰盈。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城关第三小学)
教学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逐渐从单篇精讲向“结构式”教学转变,即以某一内容、某一作者、某一体裁为核心,将类似的篇章组合起来开展教学。以课内教材为主导,增加课外文本数量,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开展“1+X”文章教学,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1+X”之“1”
——立足文本,品读感悟
1.学诗知人。由一首诗走进作者内心,全面了解,才能跟诗人心意相通,进而走进一类诗词的学习,教师要对古诗学习的内容进行重构,丰富学生的阅读。例如:陆游的《示儿》和《冬夜读书示子聿》,在教学时,把这两首进行整合学习,一首是爱国诗,一首是哲理诗。陆游是爱国诗人,学生课外也读了很多陆游的爱国诗,课堂进行爱国诗的整合学习。拓展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对比阅读,感受诗人不管是被罢官闲居家中还是梦回沙场,都至死不忘的爱国情怀。
通过课堂拓展进行对比阅读,不仅让学生对诗人以及他的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此同时也丰厚了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2.知人论诗。除了根据诗人不同类的诗歌进行拓展对比阅读外,随着诗人经历和情感的变化,诗人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作品表现也会有所不同。通过诗人的一生经历把诗歌串联起来,纵向学习比较,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处于不同时期诗人在诗歌创作上语言风格的改变,以及诗歌内容、情感的变化等,体会诗歌的意蕴。在今后的古诗词阅读中,学生不仅能够做到知人论诗,还能达到阅读诗歌便能联想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做到与诗人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
例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如梦令》,他们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词作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对比阅读他们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把学生的古诗阅读进一步拓展。
“1+X”之“X”
——有机链接,感悟对比
古诗“X”的教学突出一个“活”字。这一学习过程看似是一个学生依据“1”之后的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但是教师的引导仍然尤为重要。只有教师的“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的“学”才能运用自如。
在教学完《凉州词——走进边塞诗》的“1”之后,先引导学生收集其他的边塞诗,然后按照内容分成四类: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旷世的孤独——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挂念亲人之情怀的关注;现实的残酷——塞外生活的艰辛与连年征战的残酷的体现;绝世的风情——边塞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生活状况的描绘。收集完毕后我让学生根据类别去查阅相关资料,为小组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完成了《马》《从军行》的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依据“1”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开放性学习,前提是事先已经进行了小组合作的训练。这个过程必不可少,而且还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与此同时,在学生小组汇报前,教师还需事先认真钻研,反复推敲设计几个中心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自主学习。
“1+X”
——资源整合,激发兴趣
“1+X”是建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次大胆实践。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文本整合和教学策略的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把握好教材内容,立足文本“1”,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确定教学目标与阅读方向,围绕诗词的表现手法等有效链接其他几首古诗,运用整合、想象、迁移、对比、创作等教学策略,打破现有的单首古诗词阅读教学模式,在古诗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停下前行的脚步,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定能把“1”设计得更巧妙、更接地气,从而把“X”变得灵动而又丰盈。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城关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