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追求性别平衡 不可让公平失衡
近日,一张“厦门教师招聘资格复审名单”截图引发网友关注。在这份名单中,“小学语文教师(男)”这一岗位的第六名以20.13分的成绩进入了资格复审,而“小学语文教师(女)”岗位第六名笔试成绩为56分,相差了35.87分。有网友质疑选拔老师的标准是否合理科学?还有网友质疑,分性别招聘教师是否合理,男女招聘规则是否不同?(5月26日《半岛晨报》)
尽管进入复审名单,并不等于被录取,但此事还是引起广泛关注。对于部分学校招聘教师分设男女岗位,厦门市教育局回应称,是为了解决某些学段、某些学科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
社会普遍认为,男教师具有阳刚、坚韧等性格特质,在培养中小学生勇敢刚毅的个性品质、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持合理的教师性别结构,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近年来,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教育部统计显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比例逐年下降。2020年,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阶段的教师队伍中男教师占比分别为28.83%、41.19%和44.37%,相较于2015年分别降低7.44%、5.3%及4.29%。
男女教师比例失衡,也带来了诸多衍生问题。一方面,男女教师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角色缺一不可,中小学生在成长期缺乏与同性别教师交流互动,将对其性别意识、性格思维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国家放开“三胎”政策后,需要休产假的女教师愈发增多,男老师“荒”导致教师季节性短缺,给教育教学安排造成困难。从上述现实问题来看,男女分性别招聘,适当提升学校男性教师的占比,也有其合理性。
但即便男教师数量短缺,平衡教师男女比例也不能以放弃公平原则为代价,不能为了平衡性别比例而给应聘者性别设限。否则,平衡性别比例的初衷将荡然无存。而倘若因此把“无才无德”的人纳入教师队伍,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如何在确保招聘相对公平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招收和培养更多男教师的措施,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这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现实中,男教师早已成为中小学校的“香饽饽”。然而,男性群体就读师范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意愿仍然偏低,教师职业发展空间、收入水平有限都是造成内驱力不足的原因。缩小教师男女比例差距,需要在制度、规划、政策、宣传等层面多管齐下,严守四道“关卡”:要做好教师队伍顶层设计,把好整体“规划关”;要从师范教育招生和培养体制入手,把好性别“入口关”;要持续提升教师待遇水平,把好预算“投入关”;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浓厚氛围,把好形象“宣传关”。只有社会各方投入力量,建立起相关长效机制,方能真正破解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的发展瓶颈,确保整个师资队伍的均衡与稳定。当尊师重教成为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当中小学教师待遇足以支撑提供体面的生活,相信有志于此的男性将不请自来。
尽管进入复审名单,并不等于被录取,但此事还是引起广泛关注。对于部分学校招聘教师分设男女岗位,厦门市教育局回应称,是为了解决某些学段、某些学科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
社会普遍认为,男教师具有阳刚、坚韧等性格特质,在培养中小学生勇敢刚毅的个性品质、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持合理的教师性别结构,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近年来,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教育部统计显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比例逐年下降。2020年,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阶段的教师队伍中男教师占比分别为28.83%、41.19%和44.37%,相较于2015年分别降低7.44%、5.3%及4.29%。
男女教师比例失衡,也带来了诸多衍生问题。一方面,男女教师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角色缺一不可,中小学生在成长期缺乏与同性别教师交流互动,将对其性别意识、性格思维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国家放开“三胎”政策后,需要休产假的女教师愈发增多,男老师“荒”导致教师季节性短缺,给教育教学安排造成困难。从上述现实问题来看,男女分性别招聘,适当提升学校男性教师的占比,也有其合理性。
但即便男教师数量短缺,平衡教师男女比例也不能以放弃公平原则为代价,不能为了平衡性别比例而给应聘者性别设限。否则,平衡性别比例的初衷将荡然无存。而倘若因此把“无才无德”的人纳入教师队伍,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如何在确保招聘相对公平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招收和培养更多男教师的措施,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这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现实中,男教师早已成为中小学校的“香饽饽”。然而,男性群体就读师范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意愿仍然偏低,教师职业发展空间、收入水平有限都是造成内驱力不足的原因。缩小教师男女比例差距,需要在制度、规划、政策、宣传等层面多管齐下,严守四道“关卡”:要做好教师队伍顶层设计,把好整体“规划关”;要从师范教育招生和培养体制入手,把好性别“入口关”;要持续提升教师待遇水平,把好预算“投入关”;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浓厚氛围,把好形象“宣传关”。只有社会各方投入力量,建立起相关长效机制,方能真正破解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的发展瓶颈,确保整个师资队伍的均衡与稳定。当尊师重教成为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当中小学教师待遇足以支撑提供体面的生活,相信有志于此的男性将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