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闫亚锋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培养科学探究、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笔者以活泼金属钠为切入点,教学过程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设计的优化、证据推理的引导、归纳创新的小结,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究钠的相关性质,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原动力,要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过渡。在教学过程中,先从学生熟知的铁、铝、铜入手,使其认识金属的存在与共性,然后由学生熟悉的食盐切入,它里面含钠元素,让学生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预测它的性质。本节课设置以下探究问题引发思考:1.铁、铝、铜在空气里相对较稳定,钠在空气里是否可以稳定存在?2.金属一般较硬,如铁、铜等,那么钠的硬度如何?3.镁在空气里可以剧烈燃烧,钠能否燃烧?程度如何?4.生活中铁、铝、铜做的器皿可以盛放冷水或热水,说明它们与水不反应,钠和水能否反应?5.依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前边的金属可以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铁可以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钠比铁更活泼,应该也可以把铜离子置换出来,是这样吗?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积极思考,带着问题投入钠性质的探究中,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优化教学设计
课堂时间有限,要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简洁实用、重点突出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学组织者,笔者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将实验逐一先做,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提前暴露出来,做好记录和安全预案。比如: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怎样组织课堂教学?以实验为抓手,以性质为线索,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和学生一起探究。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掌握操作要领,做到心中有数;课堂让学生实践操作,记录现象,分析原因,揭示本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意识在教学中得到了发展。
证据推理引导
通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安全意识等在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到提高。本节课中钠与水的反应是一个重点,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不断启发学生,反应后溶液使酚酞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碱性的标志是有氢氧根,根据元素分析生成的碱性物质应该是氢氧化钠,这时让学生推理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还是氢气,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反应物水中化合价要降低只能是氢元素,氧是最低价不可能降低,最终推出生成的气体只能是氢气。学生轻松化解疑惑,运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了核心素养。
归纳创新小结
对实验效果进行归纳小结,是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对整个教学环节来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钠和水反应的现象归结为“浮、熔、游、响、红”五个字,各小组讨论分析本质,归纳出钠的性质:密度小、熔点低、反应剧烈、生成氢气、生成的水溶液显碱性。小结时,笔者指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由于钠的金属性较强,如果取用钠块较大,实验存在安全隐患,事先切成小块,实验时又不容易取出,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能否将煤油倾倒至小烧杯,取用之后再注回瓶中;钠和水反应剧烈,氢气不易收集,是否可以用铝箔将小的钠块包裹,用针在铝箔上扎上小孔,有利于气体的收集。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南县西关中学)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培养科学探究、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笔者以活泼金属钠为切入点,教学过程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设计的优化、证据推理的引导、归纳创新的小结,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究钠的相关性质,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原动力,要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过渡。在教学过程中,先从学生熟知的铁、铝、铜入手,使其认识金属的存在与共性,然后由学生熟悉的食盐切入,它里面含钠元素,让学生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预测它的性质。本节课设置以下探究问题引发思考:1.铁、铝、铜在空气里相对较稳定,钠在空气里是否可以稳定存在?2.金属一般较硬,如铁、铜等,那么钠的硬度如何?3.镁在空气里可以剧烈燃烧,钠能否燃烧?程度如何?4.生活中铁、铝、铜做的器皿可以盛放冷水或热水,说明它们与水不反应,钠和水能否反应?5.依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前边的金属可以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铁可以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钠比铁更活泼,应该也可以把铜离子置换出来,是这样吗?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积极思考,带着问题投入钠性质的探究中,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优化教学设计
课堂时间有限,要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简洁实用、重点突出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学组织者,笔者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将实验逐一先做,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提前暴露出来,做好记录和安全预案。比如: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怎样组织课堂教学?以实验为抓手,以性质为线索,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和学生一起探究。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掌握操作要领,做到心中有数;课堂让学生实践操作,记录现象,分析原因,揭示本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意识在教学中得到了发展。
证据推理引导
通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安全意识等在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到提高。本节课中钠与水的反应是一个重点,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不断启发学生,反应后溶液使酚酞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碱性的标志是有氢氧根,根据元素分析生成的碱性物质应该是氢氧化钠,这时让学生推理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还是氢气,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反应物水中化合价要降低只能是氢元素,氧是最低价不可能降低,最终推出生成的气体只能是氢气。学生轻松化解疑惑,运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了核心素养。
归纳创新小结
对实验效果进行归纳小结,是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对整个教学环节来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钠和水反应的现象归结为“浮、熔、游、响、红”五个字,各小组讨论分析本质,归纳出钠的性质:密度小、熔点低、反应剧烈、生成氢气、生成的水溶液显碱性。小结时,笔者指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由于钠的金属性较强,如果取用钠块较大,实验存在安全隐患,事先切成小块,实验时又不容易取出,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能否将煤油倾倒至小烧杯,取用之后再注回瓶中;钠和水反应剧烈,氢气不易收集,是否可以用铝箔将小的钠块包裹,用针在铝箔上扎上小孔,有利于气体的收集。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南县西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