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学习真实发生 目标有效达成
□孙 磊
  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融入学科教学中,已成为课堂改革实践的方向。笔者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一课为例,结合知识整合教学理论,从学习真实发生的角度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的制订
  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数学学科素养以及课时目标,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架构。
  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温度的实例,掌握用带符号(“+”或“-”)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方法,理解用这样的数表示温度的实际意义。2.能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3.会用带“-”的数表示零下温度,并能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学科素养目标:在探讨温度表示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带符号(“+”或“-”)的数产生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几何直观”的核心素养。
  全面育人目标:通过感受带符号(“+”或“-”)的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素养;在标注温度、比较温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的品格。
  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原有观念的诱出——探讨温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片段一】
  师:我来播放天气预报,请同学们一起来听听北京的天气情况,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生1:我是这样表示的:0下2°~2°。
  生2:天气预报一般都是这样写的:-2℃~2℃,“-”表示零下,℃代表度。
  生3:我是用箭头方向表示的,向上的箭头表示零上温度,向下的箭头表示零下温度。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的表示方法你认为谁的最简洁,让人一眼能看出零上2度和零下2度?
  生:第二位同学。
  师:℃是温度的单位,读作摄氏度,生活中一般简称为度。我们通常用+2℃表示零上2度,读作:正2摄氏度。用-2℃表示零下2度,读作:负2摄氏度。
  师:2℃和+2℃表示的温度相同,“+”号可以省略吗?
  生:可以。
  师:那“-”号呢?
  生:不能省去,省去就变成零上2度了。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也都收看过天气预报,对零下温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仅停留在生活化的基础之上。这节课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知识。教师从学生多样的个性化表达中进行分析比较,说明了用“+”“-”的方式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非常简洁易记的,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可否省略。教师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通过表示温度将学生的原有认知诱出,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为学生学习搭建了阶梯,使其充分体会到利用带符号(“+”或“-”)的数表示温度的必要性,将符号意识的培养融入其中。
  (二)新知识的添加——体会0度的意义
  【教学片段二】
  师:你能用刚才学习的正负号的写法记录其余4个地方的温度吗?
  师:请你给这些温度来分分类,把它们填到相应的圆圈里。
  师:0℃填在哪里?
  生1: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
  生2:0℃在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中间。
  生3:0℃很特殊,0℃是零上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师:是的。0℃不仅表示具体温度,它还是零上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在新知识的添加环节,学生对所表示的温度进行分类,在解决问题中产生“0℃到底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的认知冲突,在思考和质疑中认识到0℃不仅表示具体的温度,还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更深层次上讲,0是正负相反意义的量的共同起点。
  (三)新旧观念的分辨——借助温度计比较温度高低
  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温度计模型来理解表示相反意义的温度。设计在温度计上确定0℃位置的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使其对0℃在温度计上的位置进行思考和确定。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中,零是数的起点,从零开始数越来越大,但是当零作为零下温度起点的时候,从零开始数就越来越小了。在温度计上,从零开始向上数几格就是几度,向下数几格就是零下几度,学生充分体会了温度计上温度的位置与顺序关系。
  (四)反思与整理——回顾有关温度的知识和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人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在反思和整理环节,学生对原有的认知和新知进行整体思考,整理有关温度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带符号(“+”或“-”)的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回顾温度表示方法、实际意义基础上建立新旧观念的联系,促进学生形成一致性的理解。
  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必须从学习真实发生的角度,尊重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支持学生使用新想法去解决复杂问题。同时,尊重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并将其置入教学的中心位置,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对学习材料的连贯性理解,避免被动吸收学习。让学生主导自身的学习,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