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丰富内涵拓展外延
——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思考

   □王娟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段课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笔者就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近几年,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暑假都要组织统编“三科”科任教师培训,但据笔者近年从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和观察,不少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在科任教师选用上敷衍了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在基层学校,由于道德与法治课专任教师缺乏,其教学工作往往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重点考试科目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存在挤占现象。此外,教师思想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备课往往是提纲式备课,更谈不上创新备课了。没有精心的备课,自然就谈不上内容丰富、思路清晰的课堂教学。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在教师、家长的双重影响下,大部分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不在考试检测范围内,学不学无所谓,学好学不好不影响评“三好”,也不会影响升学。正是因为这样的功利性思想,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浓。
  3.教学方式陈旧。不少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缺乏积极思考,对课堂教学模式缺乏有效探索。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往往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没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没有生动形象的导课,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照本宣科,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枯燥无味,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最能体现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法治观念树立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三点。
  1.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来讲,文本内容不多,简单易学。这就要求教师以文本为蓝本,向学生推荐与文本内容相近的课外读物。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要诚实》时,给学生讲几个历史上有关诚实的故事,通过与文本内容相近的几个事例,让学生理解诚实的含义,内化于心。
  2.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讲,需要超越课堂,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外延。教师要善于把道德与法治课堂搬到广阔的自然中去,搬到温暖的家庭中去,搬到多彩的社会中去。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时,笔者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父母一天的劳作,体会父母的辛苦;让学生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替父母分担等,这样就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了,拓宽课本的外延,才能让学生树立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
  3.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呈现学生品德修养的形成过程。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性课程,作为学科教师,有必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笔者担任该课程教学工作以来,给所带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并会定期记录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情况等。在每个学期,分期中、期末对学生个性变化进行分析,并及时记录。结合平时记录的每个学生的情况,笔者会对每个学生提出要坚持的良好习惯和努力改正的方面。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本,超越课本;立足课堂,超越课堂;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的内涵,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外延,为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平县实验小学)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