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力, 使“双减”真正见效
“双减”工作是我国实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在新时代能否真正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双减”政策想要真正见效,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守好学校教育主阵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首先应在学校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内得以完成和实现。“双减”正是倒逼学校教育资源和品质进行有机整合、优化的切入点。在此前提下,学校应提高常规课堂的效率,把住质量底线,让绝大部分学生获取足够支撑发展的“养分”;另一方面应在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上下功夫,通过适当的课程规划与实施,创新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程体验,发掘潜力,发展素养,认识到每个受教育者独特的成长节奏,引导其探寻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与成长方式,彰显学校教育的公益性与多元化。“双减”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课后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这些都为学校教育进一步发挥主阵地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应充分发挥作用,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其次,要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双减”的要义在于通过政府干预,最大限度削弱、消除附着于教育之上的蛮力,还给孩子一片晴朗的园地。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及家庭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把推动和促进学生完善人格、发展个性、形成能力作为评判依据,才能切实让“双减”出实效,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因教育而获得的幸福感得到提升。不可否认当前在教育评价中还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只有建立一种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更加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唯一性标准,重塑一种“绿色”的教育价值观,才能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从未来长远处着眼为孩子规划发展路径,从而助推“双减”真正扎根,让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最后,要形成紧密的家校协同关系。“双减”的本质是减量增效,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双减”的关键,因此家校关系在新背景下更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学校无法包揽育人工作的全部,家校双方都要各司其职和加强协作,学校应重视家长群体中育人资源的挖掘和整合,让家长以课程导师、职业导师或育人导师的身份走进学校,此举既可以拓宽学校的育人边界,又可以让家长对学校教育形成直观的认识,增强家校互信。同时,聚集家长关注的焦点和家庭教育的盲区,可以以家校座谈等方式,引导家长提升育人能力,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理性确定发展预期,达到减负的目的。“双减”之下,一种基于互信互学的新的家校合作范式应该成为常态,这样才能让家长成为学校的同盟军、合伙人,形成家校同频共振。
总之,“双减”的本质不是改变教育内容,而是改变教育内容供给的方式,因此,只有抓住学校主阵地、建立评价新体系、形成家校合作新范式,才能抓住关键,从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双减”真正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