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对教学的启示
□王林波

  2022年2月4日,令世人惊艳的冬奥会开幕式在首都北京一经亮相,就广受关注,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在欣赏堪称完美的演出、感叹节目的无限创意和科技的无穷魅力的同时,我也习惯性地联想到了自己的教学工作。的确,这场开幕式能够给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不少启示。
   借助形象,才能让人记忆犹新。开幕式上要进行倒计时,有很多种方法都可以做到精准无误。秒表计时,可以;电脑倒计时,也行,但似乎都只有精准,缺失了文化的气息、艺术的美感。很巧,开幕式当天恰逢我国农历的立春,这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开端,于是我们看到张艺谋导演借助时光轮转进行倒计时。我们看到了美不胜收的画面,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个画面,每一个节气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而是形象的画面、鲜活的场景。
  我们的教学也需要这般形象啊!小学生年龄小,见闻有限,加之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及时借助形象的画面,有些问题不用过多地讲解,学生也能够轻松理解。《田家四季歌》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所提到的“农事”对于大部分城市中的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即便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很多也不熟悉。北方的孩子可能很难想象“桑叶儿正肥”“采了蚕桑又插秧”的场景,南方的孩子也不好体会那“新制棉衣”的“暖又轻”,如果能够借助形象的画面,这些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统编教材中还编写了大量的古诗词文,时空的距离让不少字词显得很陌生,借助形象的画面,不仅能省出不少讲解的时间,而且学生的理解还会更加轻松、更加深入。
    展现过程,才能让人印象深刻。我们都知道,五环是奥运的标志,冬奥会的开幕式上,五环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次的北京冬奥会上,五环会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呢?满怀期待的我们看到了极有创意的一幕:一开始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五环,而是一块巨大的冰立方,紧接着,二十四道激光刻刀在冰立方上开始了雕刻。渐渐地,本次冬奥会的标志——冰雪五环慢慢露出了头、探出了身,最终随着冰屑的掉落,完整的五环呈现了出来。那一刻,全场欢呼,即便是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也不由得站立起来高声欢呼,太震撼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记住这个冰雪五环,记住它诞生的过程。是的,结果很美,过程也同样精彩。回想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我们总想让学生记住最终的结果,而忽略了将学习的过程打开。特别是教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学会把学习的过程打开,让每一个步骤清晰地呈现出来。只有看到了全过程,明白了所以然,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效,记忆才会更牢固。即便是一个生字的教学,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将过程打开。如教学“包”字,不能简简单单地读一读,组个词了之,而应该把过程打开:我们可以先出示沙包、钱包、肉包等实物,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从而发现这些事物因为它们都是被包裹起来的,所以名字里都有一个“包”字。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发现理解了“包”字的意思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有什么“包”。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书包、背包、茶包、豆包等词语来。因为我们将教学的过程打开了,学生的学习就更加深入了,效果自然也就更好了。
   贯穿情境,才能让人沉醉其中。不难发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冰球、冰壶、速度滑冰等项目离不开两个关键字:“冰”和“雪”。是啊,冬奥会与冰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看到,开幕式上,冰雪也是主角,特别是雪花的造型让人眼前一亮。运动员入场,引导员手里举着的各个国家的名字是雪花的造型,而最终,这些雪花引导牌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雪花台。情境贯穿始终,让人身临其境,沉醉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可以充分地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的,如果我们能够将情境贯穿始终,学生的学习就有可能一直兴致高涨。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场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思考与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我们在课堂上也可以创设情境,并将情境贯穿始终。教学二年级下册的《青蛙卖泥塘》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化身为青蛙,想方设法来卖泥塘。学生入情入境了,朗读“卖泥塘喽,卖泥塘!”时,才会更有吆喝的感觉,朗读描写老牛的话时,才会自然地表现出慢腾腾的感觉来。当我们将情境贯穿始终时,学生就会一直保持角色感,一节课的学习就变得有趣了,沉醉其中,语文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打破常规,才能让人眼前一亮。2月初的北京寒冷依旧,开幕式现场气温低至零下六度,这也难怪各国的入场式变成了羽绒服的时装秀场,不少代表团的入场服装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网友们纷纷表示:看个开幕式被疯狂种草羽绒服。天气寒冷,穿羽绒服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情,不过,有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美属萨摩亚的旗手光着膀子、穿着草裙、脚踩凉拖,这异常的举动吸睛无数,立刻让他冲上了热搜——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赤膊旗手火了,网友:你不冷吗?
  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有些老师会习惯于运用某种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这样的教法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如果节节课如此,日日进行重复,学生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厌倦之感。偶尔那么一两次,如果我们能够出其不意,设计出新颖别致的教学环节,就一定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眼前一亮。教学五年级《松鼠》一课时,读完描写松鼠外形的句子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读的句子来想象画面,当学生想象着松鼠的样子时,教师出其不意地呈现出TFBOYS的照片,巨大的反差出乎学生的意料,让学生开始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话,我们却想象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画面?经过讨论和交流,最终学生明白了:原来,正是因为作者把松鼠当作人来写,当作朋友,甚至是明星来写,这样一篇说明性文章才如此生动。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随时将眼前看到的场景与自己的教学相关联,从多彩的世界中不断汲取丰富的养分,润泽我们的课堂教学。持之以恒,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绽放出无穷的魅力来。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