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语文课堂教学中“真语言”的生成艺术
□李小兵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生存哲学》中关于真与假进行了深刻论述,将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习者智慧生长和精神生成的有效交往语言称为“真语言”。课堂教学中蕴含启迪学生个体思维发展的“真语言”,将有助于学生智慧的生成、认知的构建和优秀品质的养成。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刻剖析与反思课堂教学中“真语言”缺失的表现与原因,革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中单向灌输、预设对话、惯性问答的教学陋习。紧随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真语言”的实践路径,促进教与学的高效融合,推动语文教学的有效发展。
   一、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流露真实的话语
  语文教学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不遗余力地热情讲解、细致说明,唯恐自己没讲透,生怕学生没听懂;学生记得手忙脚乱、应接不暇。但这样单向灌输的课堂教学片面专注于教师的“教”,而忽视了与学生的语言互动交流与思维碰撞。在这种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少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学生内心的渴望也得不到满足。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真语言”课堂教学,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分享与交流的平等教学,鼓励学生善于创新、突破思维定势。只有师生平等、关系和谐,教师谦逊平和,融入集体活动,学生才能敢于质疑、勇于开口,实现教与学的平等对话,课堂才能充满生命气息与活力,在“真语言”实践中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双重发展,提升学生素养,健全学生人格。
  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语文教学如果呈现出过多被设计的痕迹,课堂上就会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假语言”,如预设对话等。“假语言”虽然生成于课堂,但仅仅是披着课堂语言的外衣,并没有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也不利于实现课堂的有效交流。预设对话最典型的代表当属公开课,师生反复练习的“假语言”会引发学生对课堂活动价值的怀疑。惯性问答也是预设性对话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当教师提出“想过没有,对不对,看懂了没有”这类问题时,学生会习惯性地作出肯定回答,因为以往的课堂经验告诉他们,这样的答案是教师喜闻乐见的。这种回答表面上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热闹,实则是无效互动。因此课堂教学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允许学生问题反馈有延迟和差异出现,让教师与学生通过真实的话语引发不同思想的交融,让“真语言”在师生有效互动与交流中悄然生成,推动教学的正向发展与延伸。
  三、秉持对学生的热爱,促进课堂“真语言”的生成
  教师只有始终秉持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真语言”的生成。学生是生命个体,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导致思绪偏离了课堂教与学的正常轨迹,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开小差。这种思绪的偏离必然是无意识无目的行为,但是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师生间既无语言的交流,也无思维的碰撞,导致无效教学充斥课堂。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更应提升情感素养,学会观察、学会关心、学会赞赏,用真挚细腻的情感与无微不至的关爱感染学生,用诙谐风趣的语言牵动学生好学善问的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正能量的情感因素会成为教学中的有效语言,引领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沟通、学会理解。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真语言”缺失的危机,构建充满挑战性、创造性的语文课堂。课堂教学中宁可要学生只言片语的心声,也不要惯性问答下的热闹非凡。因此,要使师生间话语实践成为一种平等、自由、有效的交往,使课堂语言真正地由心而发,在不断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中进入交往者的心灵深处,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勇敢、严谨、创新的品质,助力每一位学生悦纳课堂、融入课堂、得益课堂。
  (作者单位:陕西省彬州市车家庄初级中学)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