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培育核心素养,一直在路上
——读大夏书系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有感

    □黄文敏
  成尚荣教授在《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一书中写道:“核心素养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主题,不是某些人的‘心血来潮’,更不是‘玩新概念’。听从核心素养的召唤,积极顺应这一改革走向,认真学习和落实,才是我们的应有态度和行动。”作为一名教育人,我们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言,为践行和培育核心素养率先垂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虽然发布六年了,但对我们县域教育的很多基层教师来说,“核心素养”仍然是个陌生的“时尚”。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核心素养,找到培育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我计划带领课题组开展“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为了课题研究,我购买了大量和核心素养有关的书。尤其是“大夏书系”的偏多,诸如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杨向东主编《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郑钢《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美)林恩·埃里克森和罗伊斯·兰宁合著《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和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等。其中,当我读到成尚荣教授的《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时,感觉很爽快,很有趣,高大上的“核心素养”被讲得通俗易懂,语言诙谐,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打开自序“在更大的坐标讲述自己的故事”,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着生动的故事。这正是我们数学人应该学习的。“走这么久,才知道现在才是开始”,忽然揭开了我的面纱,我深感惭愧,一直在路上行走,可是却一直是走走停停,有时又忽然缺乏行走的力量,我想对自己说:“你什么时候开始坚定地行走?”
  成尚荣教授说他61岁退休后才安心读书、写作,他在整理书稿时感悟“年龄不是问题,走了那么久,才知道,原来现在才是开始”。读到这,我忍不住笑了,我一直感叹自己年轻时没有高人指点,没有平台,一切机遇都错过了。听成老师这么一讲,我自嘲起来,我现在开始,还不是太晚呀,关键是看自己能不能坚持。
  我执教初中数学三十年,在教学实践中,也零零碎碎写了不少,自己也有点想法,为何不着手研究,把自己三十年的教育教学以及带班的成败得失记录下来?我一直热衷课改,对课改有自己的思考,又喜欢学习前沿的教育,借着“核心素养”的大潮,也想把核心素养融入数学中。于是我组建团队,开启了“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因为我的研究是关于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当我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发现我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还是有点迷茫。而此时成尚荣教授的《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正是我苦苦寻觅不得的法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多谜团忽然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成尚荣教授在《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中提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素养之核心价值”“综合性——核心素养的核心特征”。其中的“实践”和“综合”就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之一的“综合与实践”最突出的两个特征。我们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也切实体会到“综合”与“实践”的真正内涵和作用。
  “核心素养并不神秘,也不虚无缥缈。可以说,核心素养具有历史的永久性。教育家们早就用自己的智慧与实践告诉我们,核心素养就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看到这里,我坚定了信心,也有了前行的力量。科研,固然不是轻松的事,但当你把科研当一种热爱去追求,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培育发展核心素养,我们既要向上飞扬,也要向下沉潜。在向上和向下的互动中,学校和老师们要努力探索,寻找核心素养在课程和教学中的实现方式。”第三辑的卷首语更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深有体会,落实核心素养,最终要通过课程落实在课堂上。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综合与实践”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更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只有持续进行,才能在长期的实践中慢慢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走进核心素养时代,教师也必须学会改变,学会改变应是教师发展核心素养。只有改变自己,课程教学才会改变,学生才会改变。”第四辑的卷首语一针见血。课改,教师首先要学会改变,教师的思想不转变,课改永远都无法落实。教师只有学习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学习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让课堂生发革命。
  作为一名教科研工作者,要做好教学改革的探路者,探寻一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子,就是我们课题组努力的方向。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研究,我们不仅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样也让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课程改革就像在森林中行走。”大家携手同行,才能穿越那片古老的大森林。
  培育核心素养,一直在路上。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