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课堂教学有效“点”的价值追求
□程先国
  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是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累计叠加而产生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实践的指南。要提高每一堂课的有效性,需要构建起对每堂课的价值追求。每堂课的价值追求,可通过如下五个“点”来实现。
  有学科质点,忌走偏或少学科味。课程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国家设置的课程必须开齐开足开好。不同学科,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性质是非常明确的,学科课堂教学一定要鲜明地体现出相应学科的性质,如语文学科一定要体现出“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特质来,数学要体现“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的学科特质。
  有德育支点,忌忽视或硬性拔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强调的是“五育并举”而非“五育并列”。“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要将学科育德、课程思政等工作,做得水到渠成、水乳交融。“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在每一堂课的设计与实施中,只要有意识地构建起学科育德支点,定能收获“四两拨千斤”的学科教学之功效。
   有育美落点,忌无视或硬贴标签。美育,既有常规意义上的审美教育之义,也有学科课程的审美化构建之义,还有育之结果的美好意义,更有“育美”之义。“育美”是与“育知”“育识”“育方法”“育思维”同等重要的育人观念,也是学科落实“大美育”要求的基本途径。相对于美育,“育美”更加具体地强调了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审美价值观的独特价值。学科课程的有效性实施,理应有关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生命美等某一方面的内容体现,也应该有审美观念、意识、能力、技巧、意趣、情感等审美素养落地落细的体现。
  有素养要点,忌不明或无细化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面向全球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强调:“教学法应围绕合作、协作和团结的原则进行组织。它应培养学生的智力、社会和道德修养,推动他们在同理心和同情心下合力改造世界。”“直面现实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学生更需要提前储备适应未来发展所需的基础素养。每一堂课的教学,学科课程应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点,活动课程或综合课程应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要点细化落地落实。
  有灵性特点,忌呆滞或毫无生气。课堂教学要追求课堂生态有灵气、课堂交互有灵动、课堂水准有灵魂,要通过灵活、富于变化的教学,让学生获得真善美的享受。其观测指标可从内隐的思维灵性与外显的行为灵性展开。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