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如何规范办学行为
“双减”是两办文件,贯彻落实是我们每个学校的应有之义。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将其放在关乎民族复兴的战略举措高度来理解和认识的。而要谈“双减”政策下,中小学如何规范办学行为这个话题,我以为用“不碰红线,守牢底线”再好不过了。
“不碰红线”是指不触碰政策法规限制,不越雷池。比如“双减”红线、“五项管理”要求、超大班额、考试排名、唯分数论等,要明确红线,时刻警醒。“守牢底线”是守住教育规律的底线,守牢教育人的良知,守牢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何守牢教育规律和教育良知的底线,主动承担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教育内涵,以使命感和忠诚心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课程。课程标准是国家的育人标准,国家希望教育以什么样的内容和方式育什么样的人,课程标准就是国家通过这一内涵和方式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带着使命感忠诚地履行课程标准的话,那么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身心情智就会受到影响,效果打折,不能达成理想目标。
按规定课时要求精心备课,用心上课,上有效的课。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守住并且守牢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才能实现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目标。陕西省宝鸡高新一中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这个问题,形成了一套做法:一是抓住课本不分心旁骛,旨在学深悟透;二是出台课堂教学标准作为公开评课议课的依据,为此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公开评课量表;三是出台课外作业管理办法,规定作业的内容、方式、时长和过程管理要求,同时设计课外学习任务单,促进学习效果提升;四是将课堂教学全方位全过程纳入教学常规检查考核。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负担减轻了,学业成绩提升了,取得了让家长满意的办学效果。
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加个性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后服务时间是学校因材施教、全面育人的大好时机。如果把课后服务时间看作是校本课程与校本学习管理的最有利时机的话,此时我们可以为学困生补上学习差距,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如果把课后服务内容与国家课程的实施统筹设计、统筹实施、共同围绕育什么样的人、为谁育人去严格实施,那么,“双减”实施后,提高教育质量就有一个切切实实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央要求减负不减质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提高成绩,而是综合育人。“双减”的目标是关乎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是强化学校全面育人魅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工程。这是“双减”政策的现实意义。
精心研究和布置作业,守住并且守牢学生作业的时长和总量。这里有一个事实必须弄清楚。既然时长和总量有限制,那么就必须保证作业的有效性和应有的功能。概念、原理等学习内容以判断、选择的方式强化巩固;必须工工整整书写过程的作业,要分清类别以不同的方式布置。学生学习有差异,就应该分清对象,因材施教,让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作业。作业的目的是检验和实践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技能,那就要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的安排和布置作业,学会的目的一旦达成,作业的功能就完成了。考试也一样。考试代替不了学习,训练只能让已经掌握的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只能代替部分行为熟练性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掌握,单凭考试是解决不了学会这个根本问题的。换句话说,作业甚至是套题,做多少次、多少遍都不可能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问题。基于这些理念,我们细化了作业管理,选择是依据学情分类实施,因材施教旨在学会。我们的作业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因人而异的作业,分层布置或统一布置,自愿选择完成;二是因工具不同的作业,按智慧课堂班和非智慧课堂班分别布置,由工具实现作业全程管理;三是实现学会的作业,必须书写过程,体现规范的作业布置在作业本上,做完了限时上交、批改、讲评,一般读熟、背诵的作业交给课外零碎时间,让学生在一周之内自由安排时间完成,导师制检查落实。所有做法都是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反馈,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反馈作用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实现。
守牢育人的根本底线。德育为首不能只是挂在嘴上,不能只是搞搞活动,关键是学校管理者在处理日常教学事务时能不能记得住守得牢,能够正确把握学校的一切都是育人这个根本。比如追求成绩、分数与呵护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一想到成绩要被考核,分数要被排名,就会不管不顾地加紧补课量,加大作业量,各科老师只想满足各自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晚上熬夜休息不好。守牢育人底线,就是要呵护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绩不能差,分数不能差,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样不能差,这是对所有办学人教育智慧的考验,我们必须做好。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协调一致。合理的家校共育应该是舒婷笔下的《致橡树》所表达的爱情理念,橡树和常春藤的关系就是家校共育中家与校的关系,大家都以爱为原则,但是两者不能混同亦不能替代。家庭以情感为主,遵循的是人情和爱的原则;学校以理性为主,遵循的是社会规则和关系原则。比如学校教育强调人人平等,公共秩序平等维护,各种活动人人轮流平等参与,所有活动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等等,如果家长代替了,那么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就成了一句空话。家校要更好地合作,厘清各自的职能,共同承担起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责任。
“不碰红线”是指不触碰政策法规限制,不越雷池。比如“双减”红线、“五项管理”要求、超大班额、考试排名、唯分数论等,要明确红线,时刻警醒。“守牢底线”是守住教育规律的底线,守牢教育人的良知,守牢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何守牢教育规律和教育良知的底线,主动承担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教育内涵,以使命感和忠诚心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课程。课程标准是国家的育人标准,国家希望教育以什么样的内容和方式育什么样的人,课程标准就是国家通过这一内涵和方式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带着使命感忠诚地履行课程标准的话,那么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身心情智就会受到影响,效果打折,不能达成理想目标。
按规定课时要求精心备课,用心上课,上有效的课。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守住并且守牢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才能实现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目标。陕西省宝鸡高新一中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这个问题,形成了一套做法:一是抓住课本不分心旁骛,旨在学深悟透;二是出台课堂教学标准作为公开评课议课的依据,为此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公开评课量表;三是出台课外作业管理办法,规定作业的内容、方式、时长和过程管理要求,同时设计课外学习任务单,促进学习效果提升;四是将课堂教学全方位全过程纳入教学常规检查考核。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负担减轻了,学业成绩提升了,取得了让家长满意的办学效果。
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加个性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后服务时间是学校因材施教、全面育人的大好时机。如果把课后服务时间看作是校本课程与校本学习管理的最有利时机的话,此时我们可以为学困生补上学习差距,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如果把课后服务内容与国家课程的实施统筹设计、统筹实施、共同围绕育什么样的人、为谁育人去严格实施,那么,“双减”实施后,提高教育质量就有一个切切实实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央要求减负不减质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提高成绩,而是综合育人。“双减”的目标是关乎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是强化学校全面育人魅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工程。这是“双减”政策的现实意义。
精心研究和布置作业,守住并且守牢学生作业的时长和总量。这里有一个事实必须弄清楚。既然时长和总量有限制,那么就必须保证作业的有效性和应有的功能。概念、原理等学习内容以判断、选择的方式强化巩固;必须工工整整书写过程的作业,要分清类别以不同的方式布置。学生学习有差异,就应该分清对象,因材施教,让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作业。作业的目的是检验和实践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技能,那就要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的安排和布置作业,学会的目的一旦达成,作业的功能就完成了。考试也一样。考试代替不了学习,训练只能让已经掌握的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只能代替部分行为熟练性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掌握,单凭考试是解决不了学会这个根本问题的。换句话说,作业甚至是套题,做多少次、多少遍都不可能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问题。基于这些理念,我们细化了作业管理,选择是依据学情分类实施,因材施教旨在学会。我们的作业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因人而异的作业,分层布置或统一布置,自愿选择完成;二是因工具不同的作业,按智慧课堂班和非智慧课堂班分别布置,由工具实现作业全程管理;三是实现学会的作业,必须书写过程,体现规范的作业布置在作业本上,做完了限时上交、批改、讲评,一般读熟、背诵的作业交给课外零碎时间,让学生在一周之内自由安排时间完成,导师制检查落实。所有做法都是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反馈,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反馈作用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实现。
守牢育人的根本底线。德育为首不能只是挂在嘴上,不能只是搞搞活动,关键是学校管理者在处理日常教学事务时能不能记得住守得牢,能够正确把握学校的一切都是育人这个根本。比如追求成绩、分数与呵护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一想到成绩要被考核,分数要被排名,就会不管不顾地加紧补课量,加大作业量,各科老师只想满足各自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晚上熬夜休息不好。守牢育人底线,就是要呵护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绩不能差,分数不能差,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样不能差,这是对所有办学人教育智慧的考验,我们必须做好。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协调一致。合理的家校共育应该是舒婷笔下的《致橡树》所表达的爱情理念,橡树和常春藤的关系就是家校共育中家与校的关系,大家都以爱为原则,但是两者不能混同亦不能替代。家庭以情感为主,遵循的是人情和爱的原则;学校以理性为主,遵循的是社会规则和关系原则。比如学校教育强调人人平等,公共秩序平等维护,各种活动人人轮流平等参与,所有活动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等等,如果家长代替了,那么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就成了一句空话。家校要更好地合作,厘清各自的职能,共同承担起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