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信息技术 促进家园共育
信息技术具有高效、快捷、丰富的特性,促使幼儿园与家长实现零距离传递信息及交流互动,彰显了家园共育的时代特征,为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以幼小衔接为例,谈谈如何借助相关通讯工具和实践平台实施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
实施策略
我们以“该如何进行幼小衔接”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解读研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文献和相关案例,吸取借鉴已有的优秀经验,分析了衔接对象——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兴趣需求,考虑到疫情形势下开展活动的限制因素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线上活动,让幼小衔接落到实处。
1.开展幼小衔接的知识讲座。教师提前做好PPT并制成视频。利用线上家长会强化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活动的意识,将视频分享给家长,保证了时间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让家长知道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明白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可通过连麦、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由于教师提前录制了视频,家长可在互动评论区留言,教师对问题进行答疑和解说。
2.开展小学云参观。为了使拍摄更有针对性,我利用问卷星设计了调查问卷,发送到班级群里,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问卷。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幼儿园原有资源对小学进行视频拍摄,云参观建立在前期调查需要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了家长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了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幼儿“前阅读”“前书写”“前运算”准备的基础上以“小学,你好”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例如,不一样的小学、小学新生活、我是小老师、整理小书包等。家庭活动有家庭作业、打扫卫生、准备书包和衣服等,幼儿尝试每天放学后10到20分钟的自主阅读、整理好书包、坚持每天扫地或拖地、洗自己的袜子。幼儿园与家庭活动要统一要求,培养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让幼儿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4.利用互联网与家长线上沟通、资源共享。网络及APP交流互动平台已经成为家园交流互动的主流。可借助班级群,通过群空间功能,发起幼小衔接主题论坛,教师和家长既可以在论坛里发表观点,也可以在相册里展示个性风采。通过群邮件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向家长群发一些有关幼小衔接方面的资料、书籍等。通过群共享功能,教师和家长可以自由上传、下载和存储各种格式的、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
5.个别约谈。平时及时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并及时通过微信、QQ等渠道反馈给家长。和那些过度看重幼小衔接的家长联系,让他们明白幼小衔接不可操之过急,如果一味地强加给孩子,只会适得其反。家长也可以将幼儿在家的一些情况及时和教师沟通,通过这些共同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
活动分析与反思
1.交流时间更便利。由于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传统的“幼儿园—家庭”合作交流与协同教育方式需要家长和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共同参与,任何一方尤其是家长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家园共育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引入,则很好地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家长和教师既可以通过家长交流群、短信平台等实现及时交流,又可以通过企业微信、博客等实现深度探讨。
2.合作渠道更多样。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家园共育的氛围,疏通并拓展了双方的交流渠道。通过互联网和短信平台,家长和教师可以进行远距离交流;通过接离园时的约谈,家长和教师还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外,基于家长交流群等形式的交流突破了“一位家长面向一位教师、一位教师对应一位家长”的局限,实现了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家长的群体互动式交流。
3.沟通内容更具体。传统的家园共育方式由于时间仓促,通常缺乏实际意义的互动,而本次活动以“幼小衔接”为主题,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家长之间既可以就幼儿幼小衔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而不必担心时间限制,还可以进行细致的沟通不必担心空间限制。
4.共育效果更显著。从效果上看,由于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引入了信息技术,使得家长的角色定位由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同时,消除了教师的担心和排斥,充分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得家园共育的持续性和规范化得到了保证。另外,由于没有了时间、地点的局限和内容、形式的束缚,使得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理解更加深刻,目标更加一致,配合更加默契,效果更加显著。(作者单位:陕西省太白县幼儿园)
实施策略
我们以“该如何进行幼小衔接”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解读研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文献和相关案例,吸取借鉴已有的优秀经验,分析了衔接对象——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兴趣需求,考虑到疫情形势下开展活动的限制因素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线上活动,让幼小衔接落到实处。
1.开展幼小衔接的知识讲座。教师提前做好PPT并制成视频。利用线上家长会强化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活动的意识,将视频分享给家长,保证了时间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让家长知道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明白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可通过连麦、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由于教师提前录制了视频,家长可在互动评论区留言,教师对问题进行答疑和解说。
2.开展小学云参观。为了使拍摄更有针对性,我利用问卷星设计了调查问卷,发送到班级群里,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问卷。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幼儿园原有资源对小学进行视频拍摄,云参观建立在前期调查需要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了家长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了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幼儿“前阅读”“前书写”“前运算”准备的基础上以“小学,你好”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例如,不一样的小学、小学新生活、我是小老师、整理小书包等。家庭活动有家庭作业、打扫卫生、准备书包和衣服等,幼儿尝试每天放学后10到20分钟的自主阅读、整理好书包、坚持每天扫地或拖地、洗自己的袜子。幼儿园与家庭活动要统一要求,培养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让幼儿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4.利用互联网与家长线上沟通、资源共享。网络及APP交流互动平台已经成为家园交流互动的主流。可借助班级群,通过群空间功能,发起幼小衔接主题论坛,教师和家长既可以在论坛里发表观点,也可以在相册里展示个性风采。通过群邮件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向家长群发一些有关幼小衔接方面的资料、书籍等。通过群共享功能,教师和家长可以自由上传、下载和存储各种格式的、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
5.个别约谈。平时及时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并及时通过微信、QQ等渠道反馈给家长。和那些过度看重幼小衔接的家长联系,让他们明白幼小衔接不可操之过急,如果一味地强加给孩子,只会适得其反。家长也可以将幼儿在家的一些情况及时和教师沟通,通过这些共同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
活动分析与反思
1.交流时间更便利。由于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传统的“幼儿园—家庭”合作交流与协同教育方式需要家长和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共同参与,任何一方尤其是家长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家园共育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引入,则很好地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家长和教师既可以通过家长交流群、短信平台等实现及时交流,又可以通过企业微信、博客等实现深度探讨。
2.合作渠道更多样。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家园共育的氛围,疏通并拓展了双方的交流渠道。通过互联网和短信平台,家长和教师可以进行远距离交流;通过接离园时的约谈,家长和教师还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外,基于家长交流群等形式的交流突破了“一位家长面向一位教师、一位教师对应一位家长”的局限,实现了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家长的群体互动式交流。
3.沟通内容更具体。传统的家园共育方式由于时间仓促,通常缺乏实际意义的互动,而本次活动以“幼小衔接”为主题,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家长之间既可以就幼儿幼小衔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而不必担心时间限制,还可以进行细致的沟通不必担心空间限制。
4.共育效果更显著。从效果上看,由于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引入了信息技术,使得家长的角色定位由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同时,消除了教师的担心和排斥,充分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得家园共育的持续性和规范化得到了保证。另外,由于没有了时间、地点的局限和内容、形式的束缚,使得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理解更加深刻,目标更加一致,配合更加默契,效果更加显著。(作者单位:陕西省太白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