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学生志愿服务莫变“造假生意”
□戴先任
  新学年,伴随又一批高中生走进校园,一些家长对学分要求中“三年不少于40小时”的志愿服务犯了难,甚至动起歪脑筋。有需求就有市场,记者发现,各种平台的志愿时长被明码标价,广为售卖。(9月8日《北京日报》)
  “三年不少于4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其实并不多,组织孩子多参加一些既能丰富孩子生活与经验,又能调动孩子投身公益活动热情的志愿服务就能完成。但志愿服务在一些平台被明码标价,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与让高中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初衷大相径庭。让高中生参加志愿活动,是回馈社会、奉献爱心,能够培养学生的回馈精神与奉献精神,能让学生变得更有责任感,也能从中增长见识,还可以看成是一种素质教育。
  而志愿服务弄虚作假,学生不能通过参加志愿活动增长见识,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与公共意识,反倒可能让他们养成弄虚作假、不诚实的恶习。这种做法也是对学校的一种欺骗,对其他通过做志愿服务获取学分的诚实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会严重败坏教育风气。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时长明码标价随买随充,只要支付一些费用,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轻松获得志愿服务时长。这背后俨然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其实不仅是高中生,大学生志愿服务造假现象就早已有之。而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还可能与升学、就业相关联,面对现实利益,少数学生动了造假的歪心思,还由此衍生了专门出售假志愿证明的商家。
  对于志愿服务造假,一方面要堵住漏洞,完善制度,让志愿服务时长难以通过买卖来获取,而必须通过真实的志愿服务才能得到。另一方面,对于网络平台志愿时长买卖,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平台方也要守土有责,对入驻商家进行规范管理,对买卖志愿时长的商家,要采取下架、拉入平台“黑名单”等措施进行惩治,还要加大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对志愿时长买卖说“不”。对于违规购买志愿时长的学生与家长,也要让其为自己的失信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长称,身边志愿活动缺乏技术含量,孩子做了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凑时长算了。所以,对于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还要能拓展提升,如学校要为学生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学生与志愿活动更好对接,形成“良性互动”,既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成长,也能通过志愿服务为社会作贡献。广大家长也要转变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志愿服务对孩子来说也并非“无用功”,能够让孩子从中得到锻炼,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与思想境界,家长更不能通过购买志愿服务时长来“教”孩子弄虚作假。只有学校、家长、网络平台及相关部门等各方,都能守土有责,志愿服务才能够回归本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