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途径
化学作为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习的基础学科,也是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重视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化学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要在“双减”背景下培养好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策略,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的热情,才能够更加投入地吸收课堂知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要学会学习,首先要有学习的兴趣。此外,要落实好“双减”,也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更加投入,只有课堂教学质量上去了,才能减少课后作业的布置,减轻学生负担。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利用好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创设出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比如在教学《常见的酸和碱》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好课件,通过多样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对于酸碱知识的学习就更有积极性了。再比如,在教学《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师通过讲解人类对金属的利用历史,如中国古代铁的大规模应用带来的影响,运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炼钢的过程,让学生对于当代金属的冶炼有更深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多加引导,比如提问学生工业炼钢和实验室炼钢有何不同。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在教学情境之下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会更加投入,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提高,此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组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要想帮助学生自主发展,需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化学学习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而小组分工学习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能够帮助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强课堂的活力。化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很多个小组,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部通过合理分工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以后,学生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更有主动权,在此基础上,教师不需要通过繁重的化学作业来强迫学生学习,也减轻了学生负担。
比如在教学《分子和原子》时,教师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有什么特性,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原子和历史上的原子弹有什么联系?在教师提问以后,学习小组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小组内不同学生之间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最终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们对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教师要注意,学生们在讨论的时候教师要予以一定的引导。在学生们展示小组内部学习成果以后,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指导。不同小组之间交换意见能够彼此查漏补缺,最终巩固教学成果。通过小组分工的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保障学习质量。在小组分工合作过程中,学生们既独立思考,又互相合作,提升了化学学科的人文底蕴。
重视实验教学,提升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还包含着“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而化学教育也不可能完全离开作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要布置好作业,还不能违背“双减”要求,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好化学实验。实验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验证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布置实验作业,能够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减少学生的作业压力。
比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可以设置不同的实验来让学生充分理解燃烧需要的条件:通过对不同物质的燃烧,比如同时燃烧纸张和钢铁,让学生明白燃烧需要物体具有可燃性;通过对白磷的燃烧和木材的燃烧,让学生发现不同的组织在不同的温度之下才能燃烧,进而让学生明白燃烧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在隔绝氧气的情况下燃烧蜡烛和在露天的条件下燃烧蜡烛,让学生明白燃烧的最后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更加高效地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实验性作业,比如在家中检验不同液体的酸碱性、在家中自己做水的净化实验等。
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的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而这些又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好这些生活现象,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
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铁锈现象,生活中有很多铁制品,而这些铁制品又经常出现生锈的情况,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现象和学生一起探讨:铁锈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怎么去预防铁生锈?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收集足够数量的铁制品进行实验,从中寻找答案:通过将铁制品放在水中和空气中,比较水是否会加速铁生锈;比较合金和生铁在同样条件下的不同锈蚀情况;将同样的铁放在真空环境中,然后注入不同的气体比如氢气、氧气等。通过种种实验,最终找出铁生锈的原因:铁遇到水和氧气后发生化学反应,就会产生铁锈。通过这个原理来让学生知道该如何预防铁锈,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有将生活和化学紧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多样化的教学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业压力。
综上所述,要想在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落实好“双减”政策,就需要在合理的策略指导之下进行教学:首先要营造化学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学习;其次要利用好小组分工,通过群体合作、集思广益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接着要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最后要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南溪九年制学校)
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的热情,才能够更加投入地吸收课堂知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要学会学习,首先要有学习的兴趣。此外,要落实好“双减”,也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更加投入,只有课堂教学质量上去了,才能减少课后作业的布置,减轻学生负担。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利用好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创设出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比如在教学《常见的酸和碱》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好课件,通过多样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对于酸碱知识的学习就更有积极性了。再比如,在教学《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师通过讲解人类对金属的利用历史,如中国古代铁的大规模应用带来的影响,运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炼钢的过程,让学生对于当代金属的冶炼有更深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多加引导,比如提问学生工业炼钢和实验室炼钢有何不同。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在教学情境之下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会更加投入,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提高,此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组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要想帮助学生自主发展,需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化学学习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而小组分工学习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能够帮助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强课堂的活力。化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很多个小组,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部通过合理分工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以后,学生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更有主动权,在此基础上,教师不需要通过繁重的化学作业来强迫学生学习,也减轻了学生负担。
比如在教学《分子和原子》时,教师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有什么特性,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原子和历史上的原子弹有什么联系?在教师提问以后,学习小组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小组内不同学生之间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最终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们对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教师要注意,学生们在讨论的时候教师要予以一定的引导。在学生们展示小组内部学习成果以后,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指导。不同小组之间交换意见能够彼此查漏补缺,最终巩固教学成果。通过小组分工的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保障学习质量。在小组分工合作过程中,学生们既独立思考,又互相合作,提升了化学学科的人文底蕴。
重视实验教学,提升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还包含着“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而化学教育也不可能完全离开作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要布置好作业,还不能违背“双减”要求,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好化学实验。实验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验证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布置实验作业,能够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减少学生的作业压力。
比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可以设置不同的实验来让学生充分理解燃烧需要的条件:通过对不同物质的燃烧,比如同时燃烧纸张和钢铁,让学生明白燃烧需要物体具有可燃性;通过对白磷的燃烧和木材的燃烧,让学生发现不同的组织在不同的温度之下才能燃烧,进而让学生明白燃烧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在隔绝氧气的情况下燃烧蜡烛和在露天的条件下燃烧蜡烛,让学生明白燃烧的最后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更加高效地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实验性作业,比如在家中检验不同液体的酸碱性、在家中自己做水的净化实验等。
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的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而这些又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好这些生活现象,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
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铁锈现象,生活中有很多铁制品,而这些铁制品又经常出现生锈的情况,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现象和学生一起探讨:铁锈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怎么去预防铁生锈?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收集足够数量的铁制品进行实验,从中寻找答案:通过将铁制品放在水中和空气中,比较水是否会加速铁生锈;比较合金和生铁在同样条件下的不同锈蚀情况;将同样的铁放在真空环境中,然后注入不同的气体比如氢气、氧气等。通过种种实验,最终找出铁生锈的原因:铁遇到水和氧气后发生化学反应,就会产生铁锈。通过这个原理来让学生知道该如何预防铁锈,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有将生活和化学紧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多样化的教学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业压力。
综上所述,要想在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落实好“双减”政策,就需要在合理的策略指导之下进行教学:首先要营造化学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学习;其次要利用好小组分工,通过群体合作、集思广益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接着要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最后要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南溪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