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法治意识
□李红娟
  道德与法治是维护国家安定的基本要素,只有做到遵纪守法,才能保证国家有序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从而使道德与法治课程逐渐发展为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杜绝生硬刻板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使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强化,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这些理论知识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也很难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鉴于以上情况,教师应适时创新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结合生活环境促使学生思考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师可通过这个学习观点,适当地将授课模式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式教学,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点滴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发现知识并掌握知识。教学模式与实际生活的结合,间接推动了学生对实践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思考并切身体会,继而自主进行学习。如遵守社会规则,所谓的“规则”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观察,寻找身边有哪些违反规则的行为,比如公共场所抽烟、闯红灯、插队等。
  结合实际促使学生体验
  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在任何学科中都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由于这门学科社会性、人文性以及法律性的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帮助。为了让学生能够理性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着重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法律知识体系,然后,教师将生活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间接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如做守法的公民,为了使所学内容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模拟法庭审理案件的过程,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案件中,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储备。
  创设情境培养法治意识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实施教学。针对维护公平正义这一章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短片内容是一名酒后驾车闯红灯的男子撞伤了行人,不但没有停车查看,还意图逃逸。被交警拦下后,肇事者并无悔意,反而嚣张跋扈,甚至对执法人员暴力相向。结束放映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种问题情境学习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深刻体会法律的公平正义,对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有一定的帮助。
   活用教学方式增强法治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各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鉴于这种情况,教师不仅要进行自我反省,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打破不以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学以致用是教师授课的主要目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渗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时刻约束自己做一个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好学生、好公民。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实验初中)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