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儿童智能手表成“智能手机”弊大于利
□曲 征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进入暑假,各大品牌的儿童智能手表进入销售高峰。这些儿童智能手表可社交可拍照可上网,在学生群体中十分流行,已成为孩子们的社交工具。不少不良内容、伪装成益智类内容的游戏APP、搜题软件等,也借儿童智能手表“潜入”了孩子们的生活。此外,儿童智能手表还存在APP支付不需要输入密码验证、信息泄露等问题。
  儿童佩戴智能手表,最初的目的不过是家长从孩子安全出发,随时关注孩子的定位,随时进行紧急联络。但是商家为了获利,不断往儿童智能手表中添加功能,致使其功能越来越多,堪比“智能手机”。除了实时通话、精准定位、使用内置学习类APP等外,智能手表还有拍照、上网、下载APP等功能,于是,社交聊天、玩网游、拍照搜题等都能办到。这无疑浪费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一旦孩子陷入网游,后果难以预料。
  此外,家长用手机绑定孩子的手表之后,就意味着同步开通了免密支付。家长若通过手机给孩子的手表转零花钱,同样不需要密码验证。而儿童手表内置的一些游戏,在绑定家长手机号之后,无须再次密码验证,即可直接关联微信扣款。一些APP打着“益智”“学习”“思维”的名义,兜售游戏装备,而孩子们对于付款毫无概念,一按按钮就能付款成功,这给家庭的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安全专家指出,目前的儿童智能手表所有信息都在后台服务器上,倘若有人查看客户信息并根据相应账号查看孩子的地理位置,实时监控孩子的地理坐标、日常活动轨迹及环境录音等隐私内容,后果不堪设想。
  近几年,手机不得进校园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去年,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能将个人手机带入学校。其目的一是为了保护学生视力,二是为了防止网上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误导学生,三是为了防止中小学生沉溺于游戏,四是为了防止学生通过搜题软件在考试时作弊。但是,儿童智能手表变身为“智能手机”的现象,让这一举措的意义大打折扣。也因此,治理儿童智能手表功能泛滥现象迫在眉睫。
  治理儿童智能手表变身为“智能手机”问题,只是依靠商家在功能开发和商业变现上进行克制和自律、确保安全底线不被突破是远远不够的。面对目前此领域监管严重缺乏的现实,国家有关方面应该从严格保护孩子身心健康以及家庭财产安全角度出发,尽快细化产品标准,同时加大监管力度,让儿童智能硬件市场规范、健康地发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