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思政教育中高校辅导员应把握好三个育人过程
□郭 旗
  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近年,学者们就工作作用、工作方法和职责范围等多个角度全面剖析“辅”“导”“员”的含义,对辅导员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学生有其成长规律,教育也有其发展规律,具体来讲,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管理等教育活动也有其特定规律可循。探寻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并运用规律,才能在育人工作中事半功倍,凸显育人成效。根据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职责、工作特质及教育实践特征等,辅导员育人工作至少应包含三个过程,也是辅导员应把握好的三个育人过程。
   教育是一个多主体同频共振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学生发展取向的多样化、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的个性化和差异性以及影响教育因素的综合化,更多时候,教育意味着几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几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几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说教育是“影响的过程”,作为高校中离学生最近的教师、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明确了辅导员九项工作职责无不体现这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或教育是完整的,也不意味着辅导员是无所不能的。更大程度上,这九项职责对辅导员而言是应去努力做好的方向。但现实中,一方面受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高校科层制、学院制等结构的影响,高校辅导员要做好这九项职责,需要多主体同频共振,参与、配合起来。协同,无论对于受教者还是施教者皆是如此。学习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的单打独斗,既与新时代高校科层制结构格格不入,也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并常常出现能力上的捉襟见肘和本领恐慌,不利于学生接受教育的连贯性和全面性。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对高校各教育主体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实施形式,协同育人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得到了深入发展。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既是尊重高等学校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规律的理论逻辑,也是辅导员与其他教育主体开展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辅导员为中心开展协同育人是有效践行“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高校辅导员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一方面,可协同专业课教师,通过共同搭建课程思政平台,与专业课教师一起投身校园活动,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搭建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平台,畅通双向融合渠道,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协同育人,辅导员可实现高校组织内部、外部育人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能够有效化解高校育人工作中由于固有的组织机构间、教育主体间隔阂导致的信息沟通、传达不畅及职责能力边界规制引发的个人无助、育人实践真空现象。
  教育是一个“曲线上升”的过程
  教育不是单纯地直线带入,也不是知识、思想的简单给予,更多时候需要通过间接手段、迂回方式等策略去引导学生。教育是一个“曲线上升”的过程,即采取或以退为进,或声东击西,或需要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带入一个故事,经历一个(群)人、一个地方甚至通过一件东西去影响学生、触动学生。一方面,红色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辅导员通过让学生走进红色实践场域、观看历史实物展演、聆听红色育人故事等,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辅导员通过协同育人平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上的优势。教育作为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很多时候,教师课堂教学的观感与学生实际的获得感并非直接正相关,在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入第三方进入课堂,等等,使教师的“教”能时刻照顾到学生的“学”,学生便更易于接受课堂、掌握知识。例如学术中所谈及的教育叙事,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故事的发生、影响及期待的描述来建构教育生活的意义,达成教育目标。我们所读的经典文学作品、观看的影视作品等,无不是通过故事、叙事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一种或几种观点或价值观,其对人的影响效果远比单刀直入、表明观点来得更加深刻。又如马卡连柯所倡导的集体教育,他认为的,“集体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当集体由教育的客体向教育的主体转化时,它就显示出集体的力量和教育的作用。”有时候需要通过集体更好地发挥对个体的教育作用,而并非直接将自己的观点抛给学生。值得一提的是,曲线教育很少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其以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影响学生,于学生而言终身受益。
  教育是一个有关“生命故事”的过程
  教育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输与给予,更应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对生命的发现、挖掘和探索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回到现实的教育语境和工作环境中,辅导员想要真正做好“辅”“导”“员”,既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专业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和教育技巧,等等,还需要与学生共同经历生命教育故事,而这一过程既是辅导员直接施教的过程,也是辅导员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对学生间接影响的过程。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有时候语言很难全面而准确地表达观点、思想甚至概念,应当用迂回的方式把观点、思想、概念放进故事里去影响对方,对方反而更易于接受。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责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很难单纯用语言准确描述并传递,让学生准确领会更是难上加难。其对学生思想、品格等各方面的教育与影响通过经历的“故事”或借鉴身边的“故事”进行反而更具成效,实践也一再证明了这一观点。新冠疫情期间,作为辅导员,我住进学生公寓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兼顾大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这也正是与学生共同创造“生命故事”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与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同我一起参与到抗疫防疫和公寓日常服务管理中来,通过与学生共同参与抗疫,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抗疫防疫大政方针及具体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面对疫情,引导学生勇于面对“道阻且长”的困难,树立“行而不辍”的决心,怀抱“行则将至”“未来可期”的希望,用亲身经验厚植爱国情怀。
  辅导员在育人实践或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经历很多与学生共同参与、富有育人意蕴且值得深度思考的“生命故事”。笔者并不否认间接经验对增进人知识的作用及内涵的育人力量,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不得不让我们较多地关注直接经验对人的影响。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经历中得来的,从与学生共同经历的故事中提炼出育人理论、成长智慧,并运用理论思维深度分析故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能量,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在育人过程中增进理解、确认信仰、提高自身。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2022年思政专项:“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20138SZ)。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