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兴观群怨”对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启示
□王慧芬
  孔子十分重视诗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用,《论语·阳货》中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若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人文性的要求,将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置于语文教学的语境就会发现,孔子对诗歌教育作用的概括,对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是教学生用一颗美好的、乐观的心去感受艺术世界的美妙,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人。
  “兴”,朱熹将之注解为“感发意志”;鲍鹏山将之概括为“把人唤醒”,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力,唤醒学生自我生命的激情,然后让其自我成长、自我完成、自我成就。语文课,说到底它作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和心灵,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具有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蕴含丰厚,无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宝藏。语文教师要善于巧用这些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引领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交流。在诗歌阅读中,我们可以“以梦为马”,跟随诗人纵横驰骋,体会屈原的上下求索,曹操的慷慨激昂,李白的变幻莫测,杜甫的忧国忧民,李贺的诡幻斑斓,苏轼的豁达宽广以及陆游的恢弘豪放。让学生去感悟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使学生的心灵尘垢得以涤荡,审美境界得以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
  二是教学生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社会变革中的风气、人心,做一个有独立判断力的人。
  “观”,朱熹将之注解为“考见得失”;鲍鹏山将之概括为“判断是非”,一个独立的人,必须具备观察力、洞察力、判断力和鉴赏力,只有这样,才能认知真、认同善、感知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观”更表现为尊重多样文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体现在语文教材编排上,内容更加丰富,古今中外,传统现代,都能兼收并包。语文教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引领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观察自然,也观察社会人生。江河湖海、高山大川、白云苍狗、花红草绿等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也成为文人墨客的写作对象,尤其是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人的诗歌,凝聚着丰厚的人生智慧和浓郁的爱国情怀,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观民风、明是非、知得失的能力。
  三是教会学生用一颗善良、勇敢的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
  “群”,朱熹的解释是“和而不流”;鲍鹏山将之概括为“合群、协群、导群”,即具备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善于与人合作,对维护公共福祉有责任感。语文教学实践中,“群”的意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人与人的合作和“切磋”,教师要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上,灵活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和教学策略,因势利导,让学生努力学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境界,主动做一个勇于主持公平正义的合格公民。
  四是教学生用一颗温柔的心去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一个会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人。
  “怨”,朱熹注解是“怨而不怒”;鲍鹏山将之解释为:有独立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语文教师要适时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和思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张情感的真实无伪,接纳表达的参差多态。只有“标准答案”少了,“统一要求”少了,“模板”少了,“范式”少了,语文课堂教学才会重新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教育思想,作为传统教育的精华所在,滋养出中华民族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民族气质,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仍光彩夺目,必将在新时代素质教育实践中给我们不断带来新的启示和收获。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小学)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