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在小古文文化价值探析中的作用
□吴 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提到: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版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篇幅,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共收录了13篇文言文,其至少蕴含着两大文化价值——语言价值和人文价值。
在小古文教学中,受教学观念及教师素养的影响,往往出现灌输式教学、碎片化教学的现象。不少教师认为,小古文的教学难点在字词,需逐字串讲,字字讲透,句句落实。这看上去挺有道理,但深想一下,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缺少了高阶思维的介入,学生的学习往往被大量的字词理解占去时间,使教学始终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翻译和文章主旨的生硬理解层面,忽略了经典小古文对学生思维训练和精神文化的陶冶作用。笔者以《伯牙鼓琴》一课为例,在高阶思维训练中探析小古文的文化价值。
以文带言,言文互补,理解文意
关于文言文的难点落实问题,我们主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由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做初步学习,然后小组相互检测,提出共同的学习难点。
以本课教学为例,在学生初学的基础上,大家普遍对“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感到难学。教师借此机会采用“直奔重点”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共同分析此句难学的原因:一是难在断句,二是难在“为”的两个读音在本句中的准确读法。这一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很关键,这是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完成知识分析,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理解、尊重和参与。分析出难点所在后,教师通过PPT呈现断句及注音提示,此时学生再次联系书上注释,通过自学完成对难点句的认读及理解目标。
突破难点句后,教学步入常规环节,理解句意。然而即便是常规环节,也应做到同中有异,课课不同。
以本课为例,第一句重在提取主要人物信息,不存在翻译难度;第二句和第三句在构句方式上有很大特点,句式相同,句意相似,初步理解时只需抓住“方”与“少选之间”加以对比学习即可理解句意;最后一句因在开课时就已突破,故此时也不存在翻译困难。通篇初步理解后即可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对学生进行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多处比读,涵咏语言,体会人文
小古文教学不能没有“言”,但又不能止于“言”,要通过“言”的学习抵达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对浅易小古文内容的理解,二是留有足够的课堂时间。我们已经通过“以文带言,言文互补”的方式初知了文章大意,但我们还要寻找到能够较好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小古文阅读高品质学习的路径,那就是“比读”,即对照性阅读、参照性阅读、比较性阅读、反思性阅读。在“比读”中找关联,在关联中拓宽学习领域,纵深思维训练,体会小古文的语言价值及人文价值。本文教学中多处设计“比读”,帮学生实现宽领域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加强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1.文题复用,新旧关联
所谓文题复用,即在本文教学中,教师两次用到文章题目。
第一次是开课时“请同学们为‘伯牙鼓琴’的‘鼓’换个词来理解题目”,学生先后说出伯牙弹琴、伯牙奏琴和伯牙抚琴,既理解了“鼓”字的意思,又在“鼓”“弹”“奏”“抚”的对比阅读中体会了不同动词带给读者的不同心理体验。第二次是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提出问题:人教版为本文起的题目是“伯牙绝弦”,统编版为本文起的题目是“伯牙鼓琴”,说说你更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通过问题设置,再次将学生引入比较性阅读,其实两个题目各有侧重,但不少学生还是更倾向于“伯牙绝弦”这个题目,认为它更体现了伯牙在痛失知音时的绝望、痛楚与孤寂之情。这样的比照阅读,将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与新的阅读体验相结合,发乎语言、动乎于情,读出我思,是对自我的参照与升华;从知识能力上说是推衍和迁移,是判断和综合运用;从课堂设计上说前后呼应、彼此关联、形成整体,实现了小古文教学从言到文、从文到思的逐级进阶。
2.语用促思,诗文关联
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就是语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文言文是其重要的载体之一。文言文呈现出极为重要的语言价值——文字凝练、节奏鲜明、论述精辟,有着丰富的思想和言语智慧,因此小古文教学要努力开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价值和文化价值。
进行第二句和第三句教学时,在理解了文言之意后,引导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时而如泰山耸峙,时而像江水奔涌,这琴音还会像什么呢?把你想到的试着用文中的句式表达出来。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教师有意引导学生结合所提示的诗句进行“诗文关联创作”,实现想——思——创——咏的“比读”教学,体会小古文的语言价值。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善哉乎鼓琴,疾疾乎若劲风诗句提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善哉乎鼓琴,萧萧乎若马鸣诗句提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诗句提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
善哉乎鼓琴,苍苍乎若山林诗句提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3.深度问题,篇体关联
据调查,80%的小古文教学依旧以“串讲”为主,思维品质的训练停留在认读、识记和浅易理解的低阶思维层面。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教学本课时,在大量的语言仿说实践及充分诵咏之后,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文章只写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和“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经过讨论和教师小结,学生才逐渐明白这其中的奥秘,其一: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收到言有尽意无穷之效果,领读者展开丰富想象。其二:高山令人仰止,激人向上;江水令人慨叹,催人奋发。高山、江水均带给人高远辽阔、向上向善之境,是人生大境界、大格局的一种象征。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不仅在写作方法上有所获益,更体会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象征意义和丰富内涵,尤其是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文言文这种文体呈现出的语言价值和人文价值——凝练、富丽、言浅、意深……通过“学一篇知一体”的教学关联,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璀璨。
师生同创,语用悟情,价值认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优秀的文言文更是语言高度凝练的范本。人的审美创造、心灵构建、精神崛起、思想矗立乃至困境突破都在文化的深处,通过与优秀作品的相互观照产生自我内在的种种关联。本文在教学伯牙与子期知音之情深厚时,通过故事背景的插入加深学生理解,再通过反复吟诵将情绪推向高点。在教学最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个故事和本文内容,共同创作小诗加深对本文的人文价值理解:
鼓琴庙堂未有意,偶得樵夫解琴音。来年寻友失故地,伯牙绝弦悼子期。
正因对各种关联的巧用,对起于“言”又不止于“言”的语用尝试,我们的课堂才会向高阶思维慢慢发展,它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渗透和用心培养的,亦对教师具备高阶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校情、学情和课情,全面、智慧地落实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在小古文教学中把高阶思维训练落实下去,让学生在小古文文化价值引领下,精神成长得更健全、更灿烂、更博大。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小学东校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提到: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版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篇幅,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共收录了13篇文言文,其至少蕴含着两大文化价值——语言价值和人文价值。
在小古文教学中,受教学观念及教师素养的影响,往往出现灌输式教学、碎片化教学的现象。不少教师认为,小古文的教学难点在字词,需逐字串讲,字字讲透,句句落实。这看上去挺有道理,但深想一下,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缺少了高阶思维的介入,学生的学习往往被大量的字词理解占去时间,使教学始终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翻译和文章主旨的生硬理解层面,忽略了经典小古文对学生思维训练和精神文化的陶冶作用。笔者以《伯牙鼓琴》一课为例,在高阶思维训练中探析小古文的文化价值。
以文带言,言文互补,理解文意
关于文言文的难点落实问题,我们主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由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做初步学习,然后小组相互检测,提出共同的学习难点。
以本课教学为例,在学生初学的基础上,大家普遍对“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感到难学。教师借此机会采用“直奔重点”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共同分析此句难学的原因:一是难在断句,二是难在“为”的两个读音在本句中的准确读法。这一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很关键,这是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完成知识分析,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理解、尊重和参与。分析出难点所在后,教师通过PPT呈现断句及注音提示,此时学生再次联系书上注释,通过自学完成对难点句的认读及理解目标。
突破难点句后,教学步入常规环节,理解句意。然而即便是常规环节,也应做到同中有异,课课不同。
以本课为例,第一句重在提取主要人物信息,不存在翻译难度;第二句和第三句在构句方式上有很大特点,句式相同,句意相似,初步理解时只需抓住“方”与“少选之间”加以对比学习即可理解句意;最后一句因在开课时就已突破,故此时也不存在翻译困难。通篇初步理解后即可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对学生进行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多处比读,涵咏语言,体会人文
小古文教学不能没有“言”,但又不能止于“言”,要通过“言”的学习抵达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对浅易小古文内容的理解,二是留有足够的课堂时间。我们已经通过“以文带言,言文互补”的方式初知了文章大意,但我们还要寻找到能够较好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小古文阅读高品质学习的路径,那就是“比读”,即对照性阅读、参照性阅读、比较性阅读、反思性阅读。在“比读”中找关联,在关联中拓宽学习领域,纵深思维训练,体会小古文的语言价值及人文价值。本文教学中多处设计“比读”,帮学生实现宽领域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加强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1.文题复用,新旧关联
所谓文题复用,即在本文教学中,教师两次用到文章题目。
第一次是开课时“请同学们为‘伯牙鼓琴’的‘鼓’换个词来理解题目”,学生先后说出伯牙弹琴、伯牙奏琴和伯牙抚琴,既理解了“鼓”字的意思,又在“鼓”“弹”“奏”“抚”的对比阅读中体会了不同动词带给读者的不同心理体验。第二次是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提出问题:人教版为本文起的题目是“伯牙绝弦”,统编版为本文起的题目是“伯牙鼓琴”,说说你更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通过问题设置,再次将学生引入比较性阅读,其实两个题目各有侧重,但不少学生还是更倾向于“伯牙绝弦”这个题目,认为它更体现了伯牙在痛失知音时的绝望、痛楚与孤寂之情。这样的比照阅读,将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与新的阅读体验相结合,发乎语言、动乎于情,读出我思,是对自我的参照与升华;从知识能力上说是推衍和迁移,是判断和综合运用;从课堂设计上说前后呼应、彼此关联、形成整体,实现了小古文教学从言到文、从文到思的逐级进阶。
2.语用促思,诗文关联
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就是语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文言文是其重要的载体之一。文言文呈现出极为重要的语言价值——文字凝练、节奏鲜明、论述精辟,有着丰富的思想和言语智慧,因此小古文教学要努力开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价值和文化价值。
进行第二句和第三句教学时,在理解了文言之意后,引导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时而如泰山耸峙,时而像江水奔涌,这琴音还会像什么呢?把你想到的试着用文中的句式表达出来。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教师有意引导学生结合所提示的诗句进行“诗文关联创作”,实现想——思——创——咏的“比读”教学,体会小古文的语言价值。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善哉乎鼓琴,疾疾乎若劲风诗句提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善哉乎鼓琴,萧萧乎若马鸣诗句提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诗句提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
善哉乎鼓琴,苍苍乎若山林诗句提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3.深度问题,篇体关联
据调查,80%的小古文教学依旧以“串讲”为主,思维品质的训练停留在认读、识记和浅易理解的低阶思维层面。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教学本课时,在大量的语言仿说实践及充分诵咏之后,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文章只写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和“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经过讨论和教师小结,学生才逐渐明白这其中的奥秘,其一: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收到言有尽意无穷之效果,领读者展开丰富想象。其二:高山令人仰止,激人向上;江水令人慨叹,催人奋发。高山、江水均带给人高远辽阔、向上向善之境,是人生大境界、大格局的一种象征。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不仅在写作方法上有所获益,更体会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象征意义和丰富内涵,尤其是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文言文这种文体呈现出的语言价值和人文价值——凝练、富丽、言浅、意深……通过“学一篇知一体”的教学关联,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璀璨。
师生同创,语用悟情,价值认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优秀的文言文更是语言高度凝练的范本。人的审美创造、心灵构建、精神崛起、思想矗立乃至困境突破都在文化的深处,通过与优秀作品的相互观照产生自我内在的种种关联。本文在教学伯牙与子期知音之情深厚时,通过故事背景的插入加深学生理解,再通过反复吟诵将情绪推向高点。在教学最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个故事和本文内容,共同创作小诗加深对本文的人文价值理解:
鼓琴庙堂未有意,偶得樵夫解琴音。来年寻友失故地,伯牙绝弦悼子期。
正因对各种关联的巧用,对起于“言”又不止于“言”的语用尝试,我们的课堂才会向高阶思维慢慢发展,它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渗透和用心培养的,亦对教师具备高阶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校情、学情和课情,全面、智慧地落实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在小古文教学中把高阶思维训练落实下去,让学生在小古文文化价值引领下,精神成长得更健全、更灿烂、更博大。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小学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