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中小学教育的“五要”
□王平生
  中小学教育在近四十多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对之加强理性思考,更有利于教育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说,中小学教育应注意“五要”。
  要强化人本管理,适当弱化以物为本的教育行为。社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社会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发展。人与人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也就是人的现代化落后于物的现代化。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进步,物质方面的发展步伐加快了,但同时带来的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包袱也加重了,如教育公平问题。中小学教育内部管理上同样存在违背以人为本的偏差,如以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为代价,以牺牲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精神等重要素质为代价,日夜加班加点对智育加强训练以图“速成”就是与以人为本理念不相符。学生的知识水平是上去了,却疲惫不堪。人本管理要求强化人的德行、内涵修养的培养、人文底蕴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的提升,等等。这些几乎都未达标。
  要强化生态教育观,弱化功利教育。发展农业讲究“生态农业”,搞经济建设讲究“绿色GDP”,落脚点是保持农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借用“生态农业”和“绿色GDP”的含义,教育领域同样需要克服违背“生态平衡”的智育“速成”的问题。我们要将当前教育从粗放型经营的方式转为集约型教育方式,即改变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高投入、低收益、科技含量低,教育应着力于更新教育理念,用科学理念指导教育实践,即依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科技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要着力于教学内涵,而适当弱化形式。不少教师认为上不好课是教法不行,整天去模仿别人的教法,移植优秀教师的模式,其实教法只是一个形式罢了,问题还在于内容的肤浅、一般化和缺乏厚实的人文底蕴。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教学技艺的高超与否,而在于教育理念是否进步,教育智慧如何,是否有渊博的学识。一堂课如果没有内容上的精辟和独到之处,没有巧妙的即兴发挥和联想,没有发自教师内心的真情,即使在教法上求新求异,花样不断变换,也只能是花拳绣腿而已。缺乏人文素养的教师,是难以在内容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的,也难以在片言只语或某些教学细节上留下令学生回味无穷的东西。由此看来,人文底蕴深厚、学识渊博的名师,从教材中挖掘出开启学生心智、启迪学生思维的东西,让学生久久回味,或受益匪浅的课,才是艺术高超的课,这样的课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有潜力的好课。
   要强化“理”,适当弱化“管”。 “管”与“理”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立统一关系。“管”偏重于控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管”是刚性的;“理”则偏重于协调、疏通、理顺各种关系,以理服人,以情理去打动人,体现出人本、人文主义管理色彩;“管”处于低层次水平,“理”是深层次要求、高水平的管理。唯有强化“理”,发挥“理”的功能才能“理”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合力来。然而,许多中小学校过分迷信强制性行政管理,企图通过完善制度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当然,必要的制度可以约束懒散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但仅仅依赖制度去管束是远远不够的。过分强调以法治校,仅靠高压强制,而缺乏以德育人、内化感化激励功能,缺乏说理教育的环节,是“土治”的特点。至于师生的崇高理想抱负、敬业奉献精神、诚信良心、爱国情操等方面的引导教育,存在着严重不足,师生只在制度框架内处于低层次的运行和操作。这些是学校管理的误区。
   要强化思想管理,适当弱化行政管理。我国中小学教育最缺乏的东西是教育思想,即欠缺有远见卓识及教育理念先进的专家型、学者型校长,也缺乏有思想的教师,同样缺乏能独立思考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不少校长只把校长当做官去做,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学习和实施科学的教育思想。我们的校长不能只注重行政管理,必须拥有丰富而进步的教育思想。为此,中小学校长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来影响和带动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教育行为。校长要以先进的思想理念带动激励师生,产生无穷的精神动力。校长要精心培养校园文化、学校精神,夯实人文底蕴,激励师生以强大无比的创新精神带动学校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