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四抓四促四提升” 触发智慧教学新样态
□田维河
  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山东省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依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为平台,探索出“四抓四促四提升”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新样态,让教育信息化赋能二小学子的未来。
   抓规划、促协同,提升责任意识
  组建共同体:团队协作整校推进。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指导教师选择合适的微能力点,并以能力点为依托,组建学习团队。每队配备一名县级专家、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两名学科骨干教师担任团队顾问,实现“所学为所用”的价值引领,形成具有较强实效性的动力体系。
  建设资源库: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为了促进学科间互相学习,各学习团队组织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一起建立微能力点资源库。及时推荐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学习单等资源上传。打破微能力点界限,突破分科教学的局限性。
   抓培训、促学习,提升信息素养
  以点带面:抓牢信息化能力研修。在研修过程中,及时发现并邀请各微能力点应用方面居于领先水平的教师成为培训主讲,建设“学、思、评”共融的研修模式。县级骨干教师崔德燕老师做了“微能力点的学习与应用”专题培训,系统讲解“微能力点的达成目标、实用工具和如何运用”等,鼓励全体教师积极构建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校级骨干教师从“微课制作、希沃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等方面引领全体教师明确微能力点技术应用场景。此外,学校先后请第三方专家团队入校,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对电子白板的功能与应用技巧等作案例解析,为教师的“课堂实战”打开通路。
  以评促学:抓实信息化能力诊断。通过“课例设计比赛、常规备课评价”引导教师将微能力点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让信息化真正融入常态教学。通过个人自评、教研组互评和学校展评进行深层次的推广指导,推动微能力点的落地。通过一系列的课堂展评活动,精准分析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发掘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分层分类分级培训需求,在下一轮的培训中建立有针对性的优质培训资源和培训方案,打造教师信息素养“展—评—培”的完整闭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实现教师个性化、终身化的专业发展。
  抓实践、促融合,提升应用能力
  平台支持:一体化建构智慧课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入手,进行一体化设计,使信息技术手段真正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实现智慧课堂,提供多种学科平台供教师选择,例如:英语教师使用“口语100”向学生发放课前导学作业,收集学生数据,呈现学习结果,生成学情大数据,以实现课前精准把握学情;数学教师课中使用希沃软件平台中的优质资源进行授课,实现学生学习公平性以及授课内容多样化的高质量智慧课堂;课后教师通过平台助手,分层给学生布置作业,形成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后学习模式。
  有机衔接:兼顾跨学科融合教学。兼顾跨学科融合教学,用多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前沿性、引领性研究,着力培育面向未来的学科生长点和创新源。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学校的3D打印室、创客室、机器人室等,采用STEAM项目式学习,将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让学生摆脱了传统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通过跨学科融合,碰撞出不一样的智慧课堂,拓宽了学生的成长路径,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抓评价、促改进,提升转化效能
  注重过程:建立校本培训考核机制。以过程评价为主,激发教师参与2.0研究的内在动力。要求每位教师提交学习计划,做到学习有目标。阶段培训结束以学习团队为单位提交作品,做到学有所成。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每次培训用照片、视频记录学习过程,教师及时提交学习体会和个人作品,形成个人评价表,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
  反馈推介:注重学习成果转化运用。构建信息技术2.0学术评价和成果互认机制,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在资源配置机制方面,前期做大增量,鼓励教师多学多用。注重教师成果的推介,将所学运用到教学中,及时反馈、及时改进。
  知向何处,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不竭于动力。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推动下,学校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多位教师在全国电教优质课比赛、全国新媒体新技术大赛中获奖。面对新一轮人工智能的热潮,学校将积极推动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活力引擎。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