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语文课遇上地理学那些事儿
□陈永康
  不必说理化中的气压密度与季风区发源地的关系,分子细胞与地貌物质结构的组成,也不必说政史中的扶贫攻坚对应的行政区划,河姆渡半坡遗址的自然条件与聚落的形成发展,单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里,就有无穷的地理乐趣。
  语文课本里的篇章是作者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所思所感,有专属于作者本人的烙印;地理学是研究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学科,是揭示自然事物规律的学科之一。任何人与事都存在、发生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当语文遇上了地理,犹如柴薪遇上了火种、夜空遇上了繁星、船桨遇上了风帆。因为通过行文中字里行间关键的地理字眼,就可以迅速锁定时空,对接作者当时的自然处境,重温作者彼时彼刻的语境、心境、文境,便能与作者在此点上合二为一,深刻领悟文章的精髓。
   且听道来:自然风雨,人间冷暖
  《雨的四季》中描绘了我国季风区降水的文学画面。春天“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说明了春雨贵如油,这一点在朱自清的《春》中对春雨进行了放大百倍、慢镜头展示的浪漫诗意描写;夏天的雨“热烈而粗犷”,“豆粒大的雨点就打下来了”“洗个雨澡”“透雨”几个词句极具夸张之能事,将季风区“雨热同期、夏雨满地流”的特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秋天“雨在倾诉”降水等级降低,“雨不大出门”“雨变得更轻”,说明了降水量变少;冬季“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不但写出降水的时间差异,也提及气温分布的差异,南方位于秦岭—淮河以南,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依然在0℃以上。作者准确地说明了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
  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提及了冬天的百草园“雪一下,可就两样了”“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打开一块雪”,这里是南国之浙江,冬季也会下雪,给我们说明了季风区气候的多变、不稳定。因为我国季风区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风从高纬度的西伯利亚地区南下,势力强劲,遇上季风区的水汽极易成云致雨,冷空气强劲之时,前锋已至南岭一带。季风活动特别强烈,现在地理学认为是拉尼娜现象,强化了季风区的活动,降水增多,也易引发气象灾害。儿童的视角是单纯而明快的,念念不忘的是雪地捕鸟的乐趣与缺憾,想不了以上这么多。相信迅哥儿在写《朝花夕拾》时,一定能体会张岱《陶庵梦忆》里面西湖大雪一梦的感怀吧。
  字眼定位,聚沙成塔
  朱自清在《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由这些果树可知这篇《春》的主场在北方;《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可知是在我国东部沿海,“秋风萧瑟”,能如此迅速感知秋风,应为北部沿海一带的渤海附近;《次北固山下》中,“行舟”交通方式大概率是江南一带,“青山”“绿水”“江春”联系起来考虑,植被丰茂,入春较早可知当在长江下游江苏一带,联系还可观潮,基本上是今天长江入海口上海江苏交界处;《荷叶·母亲》中,月夜乘凉,说明夏季高温,“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繁密的雨点”,说明降水等级高,持续时间长,大概率可知是季风区南方地区,“莲花”在当时庭院中出现,印证了是南方地区。这里是我国季风区雨热同期的典型,有“人在屋里热得跳,庄稼蹲在田里笑”之说,夏季极为湿热,所以从自然环境角度说,夏季南方地区舒适度不高。“我觉得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有写实的一面。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的“沙”字写实,说明已到沙漠边缘,古城与沙漠、定居与移居、耕作与游牧并存,这里就是我国的重要地理界线所在。这一条线以东,适于耕作,是季风区,人口稠密区,包含进来了胡焕庸线,今天物流发达的包邮区。在古代,我国长城大致沿此线所在山脊分布。此线以西,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天高地远、日月空旷,适于游牧生活。和此线交接的沙漠有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等等。在此线附近,农牧民族之间的冲突恩怨如史诗大剧般呈现了拉锯、挣扎、思念、追忆等反复上演的画面。
  遇见是一种缘分,语文与地理的缘分愈处愈深,碰撞出的火花也会星光四溅。亲爱的朋友们,你觉得它们还会有哪些事儿呢?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