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过分追求传统文化教育的“仪式感”是本末倒置
□吴维煊
  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用仪式感进行教育场景的渲染,从情境教学角度而言,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过分追求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仪式感,极易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本末倒置。
  如有的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背诵古诗词,将很多首古诗词谱成曲,成立古诗词合唱团,让学生用唱的方式将古诗词留在记忆中。从仪式的角度,合唱的气势的确不错,但很多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基本处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学生们除了会唱,基本没有得到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化熏陶,问及每首古诗词蕴含的文化要素,大多处于一问三不知状态。
  为何部分学生能在极具仪式感的合唱中表现出色,但却不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无法将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践行到行动中,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古诗词教育中过分追求外在的仪式感,无暇顾及通过背诵及吟唱古诗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本末倒置中背离了学习古诗词的初衷。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如何避免因过分追求仪式感而造成的本末倒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明确什么是传统文化教育。关于这个问题,部分学校及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文字形式留存下来的经典,只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之一,读经典及背经典只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入门阶段,只有将这些经典与学生的成长及国家发展相联系,让经典中蕴含的哲理转化成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所在。所以,要从注重形式忽视内涵这一误区中走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是要明确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中营造仪式感的目的是什么?营造仪式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更好地实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成长的宗旨。所以,是否营造仪式,如何营造仪式,必须要基于教育目的做出选择与判断,只有这样才能让仪式真正起到教育情境的渲染作用。
  三是在营造仪式感时要把握好度。据媒体报道,有些学校在进行全校性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每天早上5点开始背诵《道德经》等经典,每周在规定的时间全校学生统一穿汉服背古诗……过度重视形式化的仪式感,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中形式大于内容,不仅让学生反感,也失去了教育意义。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仪式感的渲染,但必须要把握好度,切忌为了外在形式导致教育目的的本末倒置。
  仪式感能带给人们庄重及敬畏,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有仪式感。但是仪式感的营造及使用,必须要以能否更好地实施教育为原则,背离这一原则的仪式感,不仅会让仪式失去意义,也会成为学生乃至教育的负担。所以,为了防止由仪式感导致的传统文化教育本末倒置,需要每所学校及教师认真思考。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