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新课程方案突出培育学生七大素养
□陈 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日前完成修订,并正式发布。新课程方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将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与学提出新要求,教育教学过程更加突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对学生素养的培育。
  突出立德树人的政治素养。新课程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地位,细化各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目标和任务。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使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不再零碎,成为一个系统的思想教育体系。同时,新课程方案把道德与法治课教育与各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立德树人是各学科的基本任务。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都必须以育人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引领与理想信念的培育。新课程方案把“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加了语文课的阅读量,增加了优秀古典名著的内容,让学生从小接受到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突出强身健体的体质素养。强健的体魄是民族振兴的基础,一个人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一切都是空谈,一个民族没有健康的民众,何以谈振兴。我党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体质的培养,这次新修订的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更突出了这一点。体育课的占比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提升了体育课的地位,使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得到很好的保证,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并把课程内容分为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对各技能列出了不同层次的水平目标,便于教师对教学的把握与评价。首次增设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推进课程整合,充分突出学生的素养目标。
  突出自然教育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方案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科学课,让学生从入学起就接受科学的启蒙教育。在科学课中,注重引导学生实验与观察,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创新的种子,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有研究的欲望和动力。科学课突出学科特点,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让学生初步从整体认识自然世界,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出母语地位的人文素养。新课程方案增加了语文教学时长,英语的教学时间得到了限制,更加体现了教育的属性和规律。本次修订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对课文进行重新精选,学生能学习到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最优秀的作品。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规定了学生默读的速度,这就是语言学习的素养指标。
   突出劳动教育的劳动素养。劳动创造世界,美好的社会必须依靠劳动来实现。一个勤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现在学生的劳动观念普遍不强,缺乏应有的劳动素养,这次新课程方案将劳动课列入课程计划,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劳动课的特点在于实践,这次新增的劳动课规定了劳动教育的四大任务: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对劳动课的劳动实践内容给出了明确的内容与要求。通过劳动课的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培育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突出了艺术与传统文化素养。这次新课程方案将艺术规定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增加和扩大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除了传统的音乐、美术和舞蹈外,特别增加了戏剧和影视教育分量,戏剧不仅是音乐课中的教学内容,而且在美术课中也有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艺术的学习与欣赏中,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将艺术教育学科进行了整合,注重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与想象力的培养,各阶段都有让学生进行自主表演的内容,这一素养的培养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不再像过去那样教唱几首歌,学画几幅画而已,转为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突出教学过程的思维素养。本次修订坚持目标导向,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问题导向,要解决好目前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遵循教育规律,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同时,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减负不减质。新课标新课程方案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增加了对学生理解知识的引导和思考,不再是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而是在教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如何科学探索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各学科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新课标新课程方案完善了素质教育的路径、内容与方法,具有时代导向,更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不仅优化了课程结构,而且对各学科的作业与评价作了规定,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动手等素养,用素养替代考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状态,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双减”成果,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面发展学生的素养,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强国奠基,为民族振兴奠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基。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