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一本三十年没有读完的书
□王伟杰
  有一本书,伴随我三十年,一直在阅读,可到现在还没有读完。
  它就是上大学时,系里给发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阅读书目》(以下简称《书目》),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我考上了自己喜欢的中文系,见到许多博学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中文系的同学要多读书,可读什么书,总得有一个门径吧。老师适时地为我们配发了这本书。
  它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不到两百页。在内容上,分成语言学类、文艺理论美学类、中国古代文学类、中国现当代文学类、外国文学类等,共五百多本。
  为了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素养,同时也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三十年来,我基本上是按照这本书目的基本框架,来进行阅读的。
  文艺理论是基础,因此把它放在第一位。我读的重点是中国现当代文艺家的著作。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美学论集》《美的历程》让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顿时高了起来,我最喜欢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和《文艺心理学》,它们让我大开眼界。朱先生朴实的语言,细致的作风和高深的素养透过文章给我以教益,也因为喜欢,我经常向学生推荐他的《谈美书简》等作品。
  语言知识与我们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看似遥远却在身边,融化在生活中。从《说文解字》看起,了解汉字的源头和历史,了解汉语的读音变化和语汇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个性与魅力。我们的汉语是最动听、最丰富、最优美的语言。记得有位翻译家说过,有的国家的翻译家因母语太贫乏没有生命力,无法准确翻译世界伟大的作品而无奈地大哭。我庆幸自己生在有着灿烂文化的东方古国,有丰富的精神养料供我们汲取。
  对于中文系的师生来说,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的本分,也是我们的最爱。文学作品滋养心灵,丰富生活,优化气质。有《书目》的指导,读者可以直接接触最一流的作品。
  中国历代的散文与诗歌,构成中华文化精神的营养。《诗经》《离骚》、汉魏乐府、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与小说,讲述了几千年来百姓的生活与苦难,也展现了民族的不屈与奋进。它不仅是痛苦的呻吟,也是动情的歌唱,更是生命的呐喊,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前辈们为我们整理好了选本,只需我们在茶余饭后、夜深人静之时,悄然面对则可。
  外国文学也是我们精神的一种来源,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希腊神话故事、莎士比亚戏剧、但丁《神曲》、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英国狄更斯的小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泰戈尔的短诗,都让人深受感动,精神上受了强烈的震撼与洗礼。
  每读一部作品,我都会在对应书目上打个钩,现在书里的钩快要打满了。对这些阅读成绩,我感到欣然,感谢作者、编者和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精神之门,让我能够饱尝读书之乐,看到一流的作品,少走了很多弯路。
  然而,《书目》中还有大量的书我还没有读完,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类,《史记》《汉书》《三国志》之类,先秦诸子类,不说全读,就是选读一部分也相当不容易。至于外国的作品,也读得太少。给学生讲《老人与海》时,深感自己对这个作家及作品知之甚少,深以为憾。这样的好书太多了,而我没有多读。但也如有些人所说的,已知的越多,未知的更多,遗憾当中还能有一点点的安慰。
  这本书给我以指引,我的阅读当然不会以之为限。为了工作的需要,教育教学和心理方面的书也读了不少,感觉又开拓了一个新精神之门,但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我对《书目》的感激。
  我希望自己在它的指导下,继续阅读,力争读完,满足年轻时的美好的心愿。
  感谢它,无言的老师——《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阅读书目》。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