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科学家精神 争做科研型教师
科教兴国,人才兴邦。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都离不开教师的支柱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科技与教育的成败,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教育与科技有着极强的唯物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演进。新时代的人民教师,理应把成为“教育家+科学家”于一体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作为对事业的终极追求。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扬科学家精神,努力争做科研型教育者。
发扬爱国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教师要争做科技强国的“螺丝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根与魂”。由于受教育者具有极强的“向师性”特质,教师爱国之情的显露和责任感的呈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教师要发扬好爱国主义精神,成为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伟大征程中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教师的爱国,一方面是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另一方面则是实现守一不移、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教师必须做到率先垂范,将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倾注于对党的忠诚和国家的热爱之中,以自身高洁人格和实际行动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并积极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报国之行”。
发扬创新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教师要争做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当今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与发展全面推进,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各国面向未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教师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使命,要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要成为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就要加深对创新能力的认知,正视学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的失败,并有效对这一发展性能力进行研判与评价。学校要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与评价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教育理念、知识和能力结构等方面实现创造性发展,进而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扬求实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教师要争做探求真理的“聚宝瓶”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最大限度释放人的创造力。知识和专业是永远在路上的科学,教师要热爱科学,加强学习,不断用新的科学知识充盈到教育教学之中。要通过观察分析,扎根日常教学活动,客观记录教育过程,并对其进行量性和质性分析,以严谨的态度获取可靠的研究成果。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教育情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对教育实践的把握与反思,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要营造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自主创新的土壤,使学生敏于生疑、能于存疑、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师”,从而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发扬奉献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教师要争做燃烧自我的“红蜡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智慧的传播者,应通过奉献自身知识与能力来践行教育使命。燃烧自我奉献光明的献身精神,是对教师职业的生动诠释,奉献精神为平凡的教育工作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教师要成为燃烧自我、照亮他人的“红蜡烛”,就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加强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和自我修养,明确肩负的光荣使命。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选拔制度,注重对奉献精神和师德师风的考核。社会要营造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氛围,表彰师德先进的优秀教师,引导和激励教师愿意奉献、奉献无悔。
发扬协同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教师要争做集聚能量的“吸铁石”
根据哈格里夫斯的合作文化理论,教师需要具备团队精神,通过加强与不同学科的学者专家,与家庭、企业、社会等多方的对话与合作,共同进行对教学与科研现实困境的攻关。首先要建立共同合作的愿景,明确加强合作的必要性,使教育主体对合作文化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合作行为顺利实施。其次是在实践中形成科学有效的合作探究道路,坚持开放平等原则,明确各方的具体分工,规范合作流程,形成一套完善的合作探究、行动和集体责任机制。最后要注重对合作结果的评价总结,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调控、选拔、激励功能,推动教学和科研的深入发展,实现合作的良性循环。
发扬育人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教师要争做培育新人的“指明灯”
甘为人梯,就要秉持育人初心,为青年学子铺路搭桥,用坚实臂膀托举起一代又一代青年向更加光明的远方攀登。教师不但要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垫脚石”,也要成为培育新人的“指明灯”。要精确把握教育规律和教学内容,将课程教授建立在实际情况和科学逻辑基础之上,借助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从而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培养方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育人的针对性,提升育人效果,为国家各个领域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
教育是促进人类文明的主渠道,科研是推进社会革新的重要手段。科研的本质是对现存问题提出一套客观科学、切实可靠的解决方案,它始于教育困境,终于问题解决。科研型教师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既提高了其学习能力,又可引领高阶思维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对教师而言,不仅提升其职业素养,而且推动了自我反思和终身学习;对教育行业而言,可以让专业更专业,从而推动学科领域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与发展。新时代,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师职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科技与教育的成败,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教育与科技有着极强的唯物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演进。新时代的人民教师,理应把成为“教育家+科学家”于一体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作为对事业的终极追求。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扬科学家精神,努力争做科研型教育者。
发扬爱国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教师要争做科技强国的“螺丝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根与魂”。由于受教育者具有极强的“向师性”特质,教师爱国之情的显露和责任感的呈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教师要发扬好爱国主义精神,成为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伟大征程中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教师的爱国,一方面是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另一方面则是实现守一不移、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教师必须做到率先垂范,将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倾注于对党的忠诚和国家的热爱之中,以自身高洁人格和实际行动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并积极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报国之行”。
发扬创新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教师要争做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当今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与发展全面推进,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各国面向未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教师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使命,要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要成为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就要加深对创新能力的认知,正视学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的失败,并有效对这一发展性能力进行研判与评价。学校要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与评价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教育理念、知识和能力结构等方面实现创造性发展,进而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扬求实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教师要争做探求真理的“聚宝瓶”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最大限度释放人的创造力。知识和专业是永远在路上的科学,教师要热爱科学,加强学习,不断用新的科学知识充盈到教育教学之中。要通过观察分析,扎根日常教学活动,客观记录教育过程,并对其进行量性和质性分析,以严谨的态度获取可靠的研究成果。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教育情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对教育实践的把握与反思,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要营造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自主创新的土壤,使学生敏于生疑、能于存疑、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师”,从而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发扬奉献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教师要争做燃烧自我的“红蜡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智慧的传播者,应通过奉献自身知识与能力来践行教育使命。燃烧自我奉献光明的献身精神,是对教师职业的生动诠释,奉献精神为平凡的教育工作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教师要成为燃烧自我、照亮他人的“红蜡烛”,就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加强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和自我修养,明确肩负的光荣使命。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选拔制度,注重对奉献精神和师德师风的考核。社会要营造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氛围,表彰师德先进的优秀教师,引导和激励教师愿意奉献、奉献无悔。
发扬协同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教师要争做集聚能量的“吸铁石”
根据哈格里夫斯的合作文化理论,教师需要具备团队精神,通过加强与不同学科的学者专家,与家庭、企业、社会等多方的对话与合作,共同进行对教学与科研现实困境的攻关。首先要建立共同合作的愿景,明确加强合作的必要性,使教育主体对合作文化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合作行为顺利实施。其次是在实践中形成科学有效的合作探究道路,坚持开放平等原则,明确各方的具体分工,规范合作流程,形成一套完善的合作探究、行动和集体责任机制。最后要注重对合作结果的评价总结,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调控、选拔、激励功能,推动教学和科研的深入发展,实现合作的良性循环。
发扬育人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教师要争做培育新人的“指明灯”
甘为人梯,就要秉持育人初心,为青年学子铺路搭桥,用坚实臂膀托举起一代又一代青年向更加光明的远方攀登。教师不但要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垫脚石”,也要成为培育新人的“指明灯”。要精确把握教育规律和教学内容,将课程教授建立在实际情况和科学逻辑基础之上,借助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从而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培养方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育人的针对性,提升育人效果,为国家各个领域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
教育是促进人类文明的主渠道,科研是推进社会革新的重要手段。科研的本质是对现存问题提出一套客观科学、切实可靠的解决方案,它始于教育困境,终于问题解决。科研型教师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既提高了其学习能力,又可引领高阶思维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对教师而言,不仅提升其职业素养,而且推动了自我反思和终身学习;对教育行业而言,可以让专业更专业,从而推动学科领域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与发展。新时代,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师职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