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知名高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您怎么看?
  近日,网传“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引发关注。5月8日,记者就网传信息进行了求证,从多个权威信源和知情人处得到证实。记者注意到,除了中国人民大学,有消息称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也已陆续退出“国际大学排名”。(5月10日《成都商报》)

  “退出排名”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应有之义 □杨朝清
  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就会误入歧途。知名高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并非不重视教育国际合作,而是不被世界排名牵着鼻子走,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融入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内核的“敢为天下先”,显然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借鉴。
  以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等量化指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方式单一、片面,很容易导致办学治校的急功近利。“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契合“破五唯”的价值追求,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应有之义。说到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办学历史、学科实力和学科规律,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采取分类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育评价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只有让教育评价指挥棒更加科学,才能保证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
  “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也启发我们追寻世界一流的脚步始终不能停歇。只有深化改革创新,充分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才会迈上新台阶;只有坚持不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等教育才会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高等教育是立足当下、赢得未来的国之重器,只有激活内生动力,才能营造百舸争流的奋斗画卷。解决好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有助于全面充分激发高校的生机活力。与其被世界排名左右,还不如增强学科建设自信和办学定力。高校只有心无旁骛,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到优势领域、特色方向的创新与突破上,才能真正实现世界一流。

  高校“去国际排名”方能回归科学发展之路 □张立美
  国内外的一些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根据高校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指标数据,发布高校国际排名。这种排名本身并无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办学质量,也可以作为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参考指标。
  但凡事要有度,近年来,五花八门的高校排名层出不穷,受到社会盲目追捧,这诱导不少高校为了提高国际排名,走上“刷数据”的歪路。实际上,教育的指标是质量和数量两者相结合的统一系统,目前社会上的主要高校排名大多是唯论文论、唯数量论,并不能反映高校教育、科研真正的水平和办学质量,特别是对小而精型高校很不公平。而且,一所高校的实力究竟如何,不完全由国际排名说了算,也要包括校友口碑和社会声誉。高校如果唯国际排名是举,将会被国际排名误导,忽视自身优势,不但不能真正带动高校实力的提升,相反会浪费大量的科研经费、时间和精力,危害巨大。
  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选择“去国际排名”,意味着这些高校在发展思路上不再被国际排名裹挟、绑架,这是高校回归科学发展之路,这份勇气值得肯定。
  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去国际排名”只是迈出了回归科学发展之路的第一步,而非终点,后续的关键是高校要强练内功,立足自身优势,科学目标定位,打造特色、突出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不必盲目追求“大而全”,这才是正道。

  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并非与国际“脱轨” □戴先任
  “国际大学排名”往往会制定可量化的共性指标和数据显性指标,如规模体量、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研究生比例、国际生比例等。这就容易导致大学重数量而忽视质量、重规模而忽视内涵、重论文数量忽视论文质量与教学质量。还容易导致过度重视排行榜的问题。
  大学不应该千校一面,而要办出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就有必要摆脱这种“排行榜依赖”。大学要将人才培养、育人放在第一位,不能本末倒置。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不被排行榜绑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要落实好学校办学自主权,要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而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更不是意味着退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不能就此故步自封,而是要通过摆脱“排行榜依赖”,更好地自主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还要看到,一些“国际大学排名”也并非一无是处,通过这些排名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看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提升我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如清华、北大在全球的大学排名逐步向前,既让人看到我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的差距,又让人看到我国一流大学的进步。
  所以,不管是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力争世界一流大学之心不可失。要能不断提高大学的竞争力,既不与国际“脱轨”,也要能摆脱“排行榜依赖”,走出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走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宽路。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