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禁止未成年人直播打赏应压实平台责任
□何勇
  近日,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规范重点功能应用等。(5月8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直播的兴盛,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未成年人直播等乱象也不断凸显,诸如未成年人高额打赏主播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未成年人心智还不够成熟,身陷直播打赏泥潭不能自拔,不仅给家庭造成财产损失,而且耽误学业,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实际上,为给未成年人创造良性的网络空间,针对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问题,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份政策文件,无不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2020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未成年用户不能打赏,平台要通过实名验证、人脸识别、人工审核等措施,确保实名制要求落到实处,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前段时间,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中宣部出版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平台游戏直播管理的通知》重申,禁止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并为未成年人打赏返还建立专门处置通道。
  但是,未成年人直播打赏乱象却是屡禁不止,始终没有杜绝。究其根本原因,是短视频直播平台为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没有负起平台应尽的主体责任,没有严格落实用户实名制、人脸识别机制等相关政策规定,致使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这让一些未成年用户钻了空子,可以使用父母、祖父母身份证注册账户,继续长时间刷短视频,给喜爱的主播疯狂打赏,甚至自己当主播。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管对互联网平台多么严管都不为过。规范直播打赏,杜绝未成年人直播乱象,关键是要配套惩罚机制,压实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主体责任,倒逼平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切实利用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出未成年人账号,不给未成年用户有可乘之机。对存在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的问题,不能总是平台退款了之,还必须对平台予以严惩,这样才能真正产生震慑力,倒逼平台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等禁令。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